第368章各有目的(二)
晋文故作高深的说道:“公主不用担心,问题出在千阳城上。本章节由芗`忖`暁`説`網www。XiangcunXiaoshuo.com提供我想皇上误会了你的意思,这是明着打压你。如果你还不明白,那就是明知故犯,下一次恐怕就不会是没你什么事,后果恐怕很严重。”
李佩也不傻,有些反应过来:“你是说父皇认为我想脱离大唐,搞独立?”
晋文点头说道:“应该是这样。但你是他的女儿,即使你独立了,也不会进攻大唐,还能保证大唐西南永远没有边患,皇上应该明白,所以我不能百分之百的确定,这需要加以证明。”
李佩也有些不明白,自己是公主,是父皇的女儿,难道还不如慕容狄?他从青海独立这么多年,和大唐时好时坏,如今又投靠了吐蕃。可到自己这里为什么就不行了呢?想不明白说道:“那你赶快说怎么证明?”
晋文想了一会说道:“我不能确定是不是这样,所以你先向长安报告,千阳城是当地百姓起的,此时还没正式命名字,请皇上为它赐名。同时要求皇上向千州派刺史和官员。另一方面请皇上另行委派军队指挥官,千阳军是本地人,因为要和吐谷浑打仗向西进攻,钟光烈是南方军区,并不懂高原作战,请皇上另行派人。还有,四个团长熟悉对西部草原作战,但不是太善守的将领,也请另行调来军官。武举十将有向西进攻的能力,可提任其他职务。”
李佩问道:“你了解这些人吗?”
晋文摇摇头:“不了解,但根据皇上做出的决定,臣就能知道皇上什么意思。另外你最好提出来让李光辉出任千州大都督,看皇上怎么答复?”
李佩笑了:“你很狡猾,如果父皇知道一定饶不了你。”
随后又有些黯然:“那我这一番努力不是白做了吗?千阳城刚刚初现规模。”
晋文哈哈大笑:“公主你太短视了,你想登上那个位置,一州一县又算得了什么?为大唐开疆扩土是什么功劳?如果你一路向西,用二十年时间把咸海以东,天山以北,漠北草原,全变成千阳城,那时臣当跪在你面前三呼万岁。”
李佩终于发出了咯咯的笑声,虽然父皇不信任她,让她委屈,但如果真像晋文说的那样,还有人可以和自己争天下吗?广袤的西部是半个大唐的领土,这些地方是李佩打下来并入大唐的,从此后再没有什么藩属国,也没有什么可汗和大都督,那将是无人能比的功绩。点头说道:“文白不亚于我之子房,好,听你的,我立即上表。”
京师长安城中,又一匹快马冲进城里,守城的官兵已不奇怪,这段时间西部边关急报天天有,长安也有不断的圣旨和兵部的命令传达。
但百姓和小兵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西北方向有战事,但以消停很长时间,虽然渐渐进入夏季,天气炎热起来,也只是黄河大桥的进度加快,但战争却没有扩大。
大唐现在是募兵制,皇上并没征发徭役和加派军税,所以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关心的是天气,是灾害,却不关心战争。再说辽东的平定,收复夏州,以让大唐百姓看到国家的强大,根本不担心这些。该干什么干什么,对于西部的消息也就不再关注。
但西部青海的报告,却牵动朝臣的心。因为接到报告,德王李光顺在西宁州,西南军区司令报告,汉王要起兵消灭慕容狄,为朝阳公主报仇。以他汉王的身份动用兵马向乌兰进攻。
赵殿臣的报告让兵部尚书丁解元大怒,未得兵部命令和皇上圣旨,私动刀兵是大罪。再说对外战争由参谋部授权前敌指挥官,否则谁也没权。
可赵殿臣居然听无职无权的德王指挥,其罪不可饶恕。但是对赵殿臣的处理意见,引来了朝堂上两种不同的意见。朝阳公主在白驼城罹难,已天下皆知,不报复慕容狄,大唐威严何在?认为赵殿臣和德王没错。另一半是以丁解元为首的人,认为对外战争不是一个边军大将可以决定的,有藐视皇权之嫌,其罪当斩。
虽然李孝倾向赵殿臣的决定,朝阳的死连带着皇后薨逝,是李孝心头的痛,他恨不得把慕容狄千刀万剐。
可他明白,对西部吐谷浑,不是一场战斗就能解决的,西北地区不同于东北地区。过了黑龙江就是广袤寒冷的西伯利亚,一直到北极,只要解决了契丹,就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但西部不行,那可是连接着欧洲和中亚,西亚。大陆人口众多,地域万里之遥,向南也是一直到印度洋。
这么大的区域,人口多少,距离多少?后世来的李孝心里很清楚。成吉思汗的铁蹄也征服了中亚,横扫西亚,但那些地方随着时间,最后还是脱离了中国。以此时的交通和通讯,大唐长安又能控制多远的距离?为了消除今后边患,要好好的解决这些地区,寻找一个稳定的办法。赵殿臣的行为显然不行,并不是杀掉一个慕容狄的问题。
第二个引起朝中震动的就是千阳公主李佩的报告,当这个报告出现在朝堂的时候,却基本都是一个意见。
这一次不再是那么堡垒分明,有些人摇摆不定,但都认为可以。这个观点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全都支持加封李佩为青海公主,领青海大都督,实际控制青海。
另一种反对的声音不多,并不是认为这样不对,而是认为李佩没有这个能力。攻下白驼城,建立一个小地区,收编万八千人军队,并不算什么。把西部交给她恐怕难当大任,皇上应该委派更加稳重有才能的人前去。
但两种意见李孝都不同意,这一来不是争论,是不明白。为什么皇上不同意呢?皇上的圣旨下达,让丁解元和晋文斌两个人多少看出了端倪。
李孝御书房里,几个人很沉闷,正在研究对李佩提出的要求,怎么答复的问题。根据调查处杜忠报告,要比李佩汇报的还详细。可调查处还有一个报告,让所有人沉默。
那就是调查处已动用了最大的力量,查不出林炎的下落。根据种种情况推算,林炎可能出事遇害了,否则不会什么消息也没有。但什么人能害得了他,让人费解。只有在林炎毫无防备的时候秘密害死他,否则不可能不露出一点消息,这是难于让人理解的。
调查处了解到,林炎最后一次行踪是他离开凤州,从此就没有了消息。林炎是一国宰相,位高权重,他失踪是一大损失。为此杜忠磕头请罪,杨洁儿也哭得很伤心。可李孝没什么办法,就像面对裴寻芳病故一样,是不能解决的问题,无力回天就是李孝的感觉。
看看几个人脸色沉重,李孝叹口气说:“这是朕的错,当初就不应该让他去。”
周同说道:“林大人挂念公主安危,也一心解决西部问题,是他自己要去的,怎么能怪到皇上。”
宋景皱皱眉,周同是林炎临走时推荐的宰相,按理他应该最挂念才对,可他竟然这么说,明显有讨好皇上献媚之嫌,这让宋景对他的人品有些看法。
不知道精明的林炎,怎么会认为周同能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此人才学确实有,但为人太油滑,一切以皇上的意思为核心,有**为宰相应有的公正。特别是张九龄和周同两个人尚书省左右仆射,在执行皇上圣旨方面,态度不一样。
有时候三省会议上,对皇上的决定,周同几乎不分对错全都执行。这样的人如何能堪重任,尚书省的大部分人都有些看不起他。
宋景是中书令,刘奇是侍中,如此一来,四个丞相是两两一伙。宋景,张九龄站在一起,刘奇和周同为一起的。当主管封驳的时候,皇上的意见基本都能通过,但是由中书省提出的问题,很难通过。刘奇利用他掌握的权利,把很多事情推到由皇上来决定。当然皇上满意了,其他的人却不一定满意。
但谁也没办法,有这样两个人,让宋景有些担心。长此下去,皇上也会出错。对于出现这样的情况,李孝知道为什么,他不揭破,就是如此下去,对自己有好处,很多政令也能行得通。
关于御史台对刘奇的一些弹劾,李孝也就没有深究。听了周同的话,一笑说道:“周卿所言非也,林大人并非为公主,因为事关吐谷浑,此时还不是动兵力的时候。体会朕的意思,所以他想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没想到会这样,是朕对不起他。”
李孝这样说证明林炎并不是讨好皇帝去救公主,他有什么不测也是为国捐躯,要高尚得多,所有人全都感觉皇上仁德。丁解元和晋文斌一言不发,李孝身边的五位重臣,坐在御书房里为的就是李佩的报告。
这种时候周同是不会最先说话的,他在观察李孝的态度,那份奏章他也看过。奏章这来的时候是直接交给皇上的,但李孝转入三省研究决定。
因为意见不一致,才弄回来。朝会上的情况几乎一边倒都认为可以,只要为李佩安排一个足以胜任的文臣辅佐就可以,但大家都不知道皇上为什么不同意。按道理皇上没有理由反对,又不是任命别人。
大唐大都督一直由亲王遥领,也有王爷亲自担任的,李佩虽然是女孩是公主,但她是皇上的女儿,都督府本来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相当于监察机构,和各个道的监察御史一样。有一个忠心又有才能的人协助并没什么,可皇上为什么不同意呢?
为此朝会后这些人前来,想劝说皇上同意。这是解决吐谷浑最好的办法,李佩当都督总比慕容狄强吧?
李孝并没有说原因,而是直接下达了命令,就是那份传达给李佩的圣旨。这些人觉得对公主不公平,但两位军人都没说话,又加上周同和刘奇支持,圣旨也就通过。
在宋景他们看来,丁解元和晋文斌不说话,而皇上对人员的任命也没有提到功劳最大的丁龙和晋文两个人,认为可能皇上是防止两个人的儿子做大,千阳公主控制不了。既然如此也就通过这样处理。
等其他问题研究完,李孝说道:“解元,文斌留下,其他人回去吧。”几个人躬身施礼离开。每个人心里都明白,皇上是想单独对两个人解释。
当然了,刘家集起家的人当中,此时只剩下刘奇一个人,武将方面韩成失踪,也就丁解元和晋文斌两个人资格最老,皇上真心不错,感念旧情。
看着三个人离开,李孝问道:“二位有什么想法?”
丁解元说道:“皇上这么做,臣能理解,但对千阳公主似乎不太公平,我希望皇上能把丁龙调回,其他的还是按千阳的意思办,她的办法也很有效果,时间一长完全可以控制青海地区。青海稳定对大唐太重要了,一旦那里稳定下来,就可以解决吐蕃,永保边陲安全。”
晋文斌也说道:“皇上,我和解元一样,知道皇上重情义,但这是国家大事,臣能理解,把文白召回,他还年轻,这样对他不好。”
李孝脸上露出笑容:“二位爱卿看来并没有明白问题的结症所在。你们都是忠臣良将,应该知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之说。丁龙,晋文都是大将之才,能力并不比你们差,这点朕心里清楚。好刀是要磨砺的,朕就是要让他们在磨练中成长。我们很快就会老去,大唐早晚是要交给他们的,未来的大唐也是他们的,明白吗?”
皇上这么看重他们儿子,让两个人高兴。可是既然这样为什么皇上要这么决定呢,两个人不明白。李孝说道:“那我就告诉你们,朕真正担心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