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看屋外,已经是黄昏了,到吃饭的时间了,带的吃的已经不多了,如果在找不到生命之花我们就可能饿死在这片沙漠之中,想着这些我就开始害怕了起来,王佩还在等着我,我爸妈还需要我照顾,我不能就这样死了。
也不知道其他人现在怎么样了。
“你们带的吃的还有没?”我问道,几个人都把背被打开。
除了庞康那里还有点吃的外,其他人的背包空空如也,简直比屁股还要光净。
“怎么办!”他们几个哭丧着脸看着我们两个。
“我有什么办法,这些吃完,我也没有了”我把里面的东西都倒了出来,里面还有两根猪蹄,二十个鸡蛋,二十个馅饼,十个鸡腿,庞康那里还有三十火腿肠和两个面包两瓶八宝粥,这些东西看着挺多的其实不经吃,五个人不出两天这些东西就会吃完。
“先吃吧”我说着,我们一人一根火腿肠两个馅饼一个鸡蛋吃了起来。
吃完之后喝了一点水,天可已经黑了下来。
“出去看看沙漠的夜景”我们几个走了出来站到了屋子的顶上向远处眺望。
目之所及之处,全是黄色的沙漠,月光照耀在上面,沙漠仿佛披了一层白色的银纱。
一阵风吹来,带着沙漠独有的气味。
望着这个一望无际的沙漠,我就在想生命之花你在哪啊。
回到屋子,我们开始寻思,趁着晚上不如打点猎物,也好补充一下肉食蛋白,让食物不至于那么紧张。
我们一拍即合,纷纷站了起来,带好家伙就朝那片绿洲进攻,因为只有在那片地方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食物。
二十分钟后,我们顺利的来到了这片绿洲,这片绿洲是我们目前为止看到的比较大的。
进了里面,脚下是绿油油的草坪,前面是一望无际的绿洲。
走了半个小时,终于看到了猎物,两只野兔。
两只野兔应该是一公一母,正在草地上相互嬉戏。
我从怀里掏出了铜钱剑,一甩手,铜钱剑带着金光如一把离玄的箭“蹭”的一声飞了出去,直直的朝那两只野兔而去,正在我满心欢喜的等待着铜钱剑击中目标的时候,突然两只野兔凭空消失在了草地上,仿佛刚刚根本不存在一样,我顿时慌了神。
“怎么回事?”
旁边的庞康把我拉了下里趴在了地上,把头埋在了地上。
周围静,死一般的静。
过了一会我再次抬起头,发现这两只野兔居然又出现了,眼睛泛着红光正在草地上不停的来回奔跑。
庞康冲我做了一个“嘘”的手势,那意思让我别说话看着。
我们两个静静的趴在地上观察着这对野兔,这是两只纯白色的野兔,应该来说野兔白色的比较少见,一般都是灰白色的,这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沙漠之中野兔的天敌众多,所以白色是非常显眼的一种颜色,它能让敌人很快分辨出自己的位置,所以白色的野兔是很少见的。
我们趴在地上屏住呼吸静静的看着这两只野兔来回在草地上嬉戏,看着看着我突然发现了一种特别的现象就是每隔几分钟,两只兔子就会同时消失在草地上,而且相隔的时间每次都相同,基本上每次都是五分钟消失一次,五分钟消失一次。
“它们是在和我们玩捉迷藏,你有没有发现他们每次消失的地方都一样吗?”他这一说我果然发现了这个问题。
我点了点头,庞康继续说道“这是他们躲避天敌的一种策略,在他们消失的地方下面肯定有一个洞,我去堵住它们的洞,你来抓”
“好”我点头说道。
“预备!”
“上”话音刚落庞康蹿了上去,与此同时也迅速将手中的铜钱剑抛了出去。
两只野兔一把被庞康抓住两个耳朵直伸腿。
“让你跑!”
我们抓着兔子的耳朵转过身朝石屋的方向走去,刚走出去没几步突然发现前面站住了一个人,他背对着我们,带着一个帽子,月光映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映的长长的。
“这两只兔子你们不该带走”那人说话了,声音冷冷的,但是可以判断出是一个女人。
“是她!”我冲庞康说道,庞康听了点了点头,把手里的两只野兔放了下来。
“到手的东西你怎么让他飞了“庞康没有说话,拉着我径直走出了绿洲。
绿洲上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吃“为什么?”我不解的问道。
“这两只兔子有些怪,我刚刚并没有发现所谓的洞”
“也就是说两只兔子会凭空消失,又凭空出来”庞康没有反驳也没有说话。
回到屋子,他们三个已经在屋子里面架起火烤东西了。
一看,是两只红薯。
“我擦,你们在哪找到的?”我问道。
“房子后有一片红薯地”他们三个说道。
我一听赶忙走了出去,房子后面一百米处确实有一片绿地,一片菜园子那么大,跑过去一看,果真是一块红薯地,我赶忙蹲下去挖,沙地很好挖,很快就挖出来一个个头非常大的红薯,这东西适应性非常强,在民间有很多别称番薯、甘薯、朱薯、金薯、红芋、红苕、番葛、山芋、地瓜、地蛋……十几种别称。关于红薯引进中国的经过,有一个流传最广泛的传说。
说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有个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科举不第,转而经商,往来于福建和吕宋,曾经在吕宋长期定居。
陈振龙在吕宋发现红薯“随栽随活”,就从红薯藤上截取了几尺茎叶,切成小段,想把它带回福建。当时统治吕宋岛的西班牙殖民者禁止红薯出口,不让中国商人带走。陈振龙心生一计,把红薯藤的小段编到缆绳里,混过西班牙人设置的关卡,经过七天七夜航行,终于把红薯带回了祖国。
回国后,陈振龙在自家周围空地上试种红薯,大功告成,于是向巡抚衙门打报告,禀明红薯的良好习性和种植方法,请官府推广它。地方官从善如流,表彰了陈振龙的善举,并下令推广种植,从此红薯在中国扎根。
当然了,这只是传说,至于是不是真的就无从考证。
“范无救,红薯好了,来吃”刘云山站在屋子后面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