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一条河,缓慢而坚定地向前流逝,生活在这条长河中的人却丝毫不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继续着自己的生活,走到生命的尽头才幡然醒悟:这一辈子已然过去。数次春去秋来,已经过了七个年头,镇中人的生活却没有变,卖肉的依旧卖肉,种田的依旧种田,董家大院依旧,西平镇依旧,而每年春节的热闹依旧,只不过一波老辈逝去换了一茬新的老辈,一波小辈出生添了一批新的小辈,只不过镇中多了一对卖卤肉的老小,听那姓氏,貌似姓黎。
董家院子正中间不知何时已长起一颗松树,如今已有一般人高,说也奇怪,虽然羽国南方也有不少松树存在,但西平镇却没有,如今偏偏在董家院子里出现了一棵,不仅如此,这松虽长在南方每到冬季却仍落叶,松针围了小松树一圈,倒也煞是好看。
董礼打小便喜欢这棵松树,刚会走路便要颤颤地走过来和小松树比一比谁高,如今七年已过,小松树早已高出董礼老长一截,董家人本想趁早拔掉这棵来历不明又占着院子正中间的树,见董礼喜欢,数次未果,便只好作罢。
七年中,依旧未有人前来寻董礼,而北方除了七年前一封报平安,贺新春的信件后便再无联系,也不知如今是否安好。再看董礼,七年前的怀中婴儿,如今已及成人腰高,正端坐在院中树下却是在读书,不过一个七岁孩童,又能读些什么呢?
“礼儿,书读得怎么样了?”院中传来董寒青的声音。
“大父,《千字文》孩儿已大略识完,《急就篇》也已识得十之一二,还请大父指教。”
“天地玄黄宇宙恒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绿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董礼对着书熟练地念了出来。
“礼儿,宇宙洪荒律吕调阳......”董寒青皱着眉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意即天乃玄色,地乃黄色,宇宙初时乃处于混沌之中,又岂是宇宙恒久荒芜之意......”心中却暗自思量,我这孩儿,读书识字已三月有余,如今却连《千字文》也识不完整,理解不透,资质尚且不及常人,何况那些天生聪慧之辈,哎,若论练武的资质,礼儿还不如读书啊。
“大父,宇宙洪荒孩儿明白了,为何天地乃成玄黄之色?”董礼歪着头,看着董寒青,“玄黄乃天地本色,眼之所见即为其本真,何来为何!”董寒青心中有事,未做思索便答。
羽人崇文尚武,平日饮酒吟诗作赋,执剑则惩奸除恶,纵剑则远走天涯。风俗如此,董礼四岁时也曾被送去习武,初时武馆武师惊为天人,认为假以时日,董礼必是一代宗师。一载过后,同时被送去学习内家功夫的孩童多半都已有了气感,(并非所有孩童都学习内家功夫,大部分学习外家功夫)在下丹田处感受到了一团气的存在,似真似幻若即若离。
而董礼,身体壮了一点,却也不多,至于气感,却是丝毫无有,二载过后,学习内家功夫的孩童至弱都已感受到气感,至强经脉中已有内力流动,唯独董礼,仍旧毫无进步,武师最初认为董礼有天人之姿,受天妒可能大器晚成,故每月都已自身内力相渡,助董礼感悟,如今二载已过,武师真气耗费了不少,董礼却毫无寸进,武师虽奇怪却不想在董礼身上再费时间,便让董礼学习外功功夫。虽然浪费两年时间,董礼却也不恼不怨。
羽国习武者十之八九,能习内功者却百中却不足一,传说中内功习到最高境界可凭手中铁剑横渡大江大河,而外功习到最高境界也不过练成金钟罩铁布衫,因此对于习武之事羽人也有内练力外练体之说,但练武可以强健体魄却为大家所公认。羽国外门功法众多,好事者统计,掌法腿法步法拳法林林总总,共计三千六百门,而内门功法却仅百又八门,且大多为不传之密。
董礼修习内功无果后,武馆便让董礼跟随武师李强生学习外门功法《字门拳谱》,李强生乃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自小便在武馆学艺,奈何资质有限只能学习外门功法,现已习武四十余载,早已练就金钟罩,且精通多门功法,在董礼习武的第三年,便是由李强生传授《字门拳谱》要诀,残、推、援、夺、牵、捺、逼、吸、贴、撺、圈、插、抛、托、擦、撒、吞、吐,乃《字门拳谱》中十八紧要之字。
“残字者即探也,乃以吾手紧直,探其虚实,接以推字,相连其中,隐紧推之,无有不去者,此实推之意也......
出手残推劲紧直,逼捺三分借彼力;抛托擦撒随手化,牵吸援夺活脚宜;
圈插能克来者猛,吞吐兼撒跌更奇;手撒用撺当紧记,力弱贴近任施为;
举手认胸休害怕,手既贴身脚亦随;立桩巩固间明此,裆消膝紧世间稀”
心中默念拳谱精义,董礼手脚也跟着施为,时而侧身移步,时而弯左膝以藏其势,时而坠腰消肩,时而横挑右臂左臂前探,仿佛正前方真有人与其对练。喜欢习武乃少年天性,何况羽国少年从小便听着侠客惩奸除恶的故事长大。董礼自不例外,虽已结束在武堂的学习,闲暇无事时总忍不住回味,情不自禁便练了起来,练得虎虎生风便情不自禁笑起来,其实在大人眼中,七岁小孩的拳能有多少杀伤力呢,不过董礼自是不知,只觉自己仿佛已是天地间一等一的高手。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人们的青春年华也一去不复返。羽国孩童七岁时便会进入私塾修学,不过舞文弄墨相较于舞枪弄棒总是不讨少年喜欢,之乎者也更显空洞无聊,何况羽国少年四岁便已习武,正值对武学充满幻想时期,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时期,又如何静下心来安心读书,待少年们进入私塾后,却发现这似乎与想象中有些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