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3年(魏青龙元年),意在割据辽东、自立为王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在巨大野心的催动之下派出使者南渡大海前往建业,表示愿意向吴国俯首称臣,同时请求孙权在自己起兵之时从外部策应自己,到时候分别从东南和东北两个方向对曹魏形成夹击。
孙权考虑到有公孙渊在辽东牵制曹魏的注意,这对自己的战略利益是有好处的,于是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为了表示对他的看中和鼓励,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同时派出张弥、许宴等人为使,携带大量金银珠宝前往辽东与公孙渊会面。
此时朝中一些眼光敏锐的人,诸如新任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等人都认为公孙渊此人反复无常,将来一定会失败,更何况辽东距离吴国实在太远,真要是打起来的话很难相互策应,反而会引起魏国的敌视和警惕,所以他们极力阻止孙权纳降公孙渊。
但他们的良言相劝最终没能令孙权改变主意,他以免命令总领吴国军权的上大将军陆逊即刻筹划北伐之事,等到公孙渊起兵之日便立刻再度挥师北上江夏、合肥。
顾雍和张昭等人本来都认为,以陆逊的智慧是一定能够看出孙权此举是大错特错,也会跟着他们一起出言阻止,可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陆逊居然没有表示出任何的反对意见,对于孙权所下达之整军备战的命令,他也是欣然接受。
退朝后,性格耿直的张昭对陆逊很不满,他与顾雍在宫门外拦住了正准备离开的陆逊:
“老夫本以为上大将军是个敢于直言谏主的贤明之臣,现在看来地位越来越高了,人也就越来越怕事了,以至于明明知道是错的,但只要是陛下的意思便会毫不犹豫的照办。如今总领全国兵权的居然是这样的人,老夫可真是为吴国的将来感到担忧啊。”
面对张昭的刻意讽刺挖苦,陆逊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辩解,而是退后两步恭恭敬敬的向张昭和顾雍行礼之后,便自行离去了。
之后顾雍前思后想,认为陆逊不是个善于谄媚阿谀的小人,可又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赞成孙权接纳公孙渊,百思不得其解之下他只好亲自造访上大将军府向他讨教。
而陆逊似乎早就知道顾雍会来,居然请提前准备好了茶水迎候,这让顾雍感到很惊讶。
入座后,顾雍笑道:
“既然上大将军已经提前猜到本相会来,那也应该猜得到本相的来意吧?”
走在蒲垫上的陆逊并不急于回答顾雍,他低着头看到茶水烹煮完毕之后,便为顾雍斟茶并端到了他的面前,并饶有兴致的介绍说:
“这是前段时间蜀国丞相诸葛亮遣使送来的蒙山甘露,听闻是甘露(西汉、公元前53年)元年自益州进贡皇室的,此茶味醇甘鲜,还请顾相略微品鉴。”
此时忧心如焚的顾雍哪里还有心情品茶,他直接开门见山对陆逊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都什么时候了我的上大将军,难道你真打算在荆州和濡须布兵,准备向曹魏开战吗?”
陆逊端起茶盅在鼻下轻轻嗅了嗅,然后淡然笑道:
“陛下宣读诏书的时候,顾相您不是也在吗?又何必问我呢?”
顾雍见他如此不温不火的样子,实在是有些坐不住了:
“那公孙渊虽然割据辽东多年,但辽东是个半岛地带,且土地狭小、物资有限、兵源匮乏,若是曹魏起兵平叛的话,公孙渊必然会兵败如山倒的,而我们攻打荆州和合肥已经多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拿下的,到那时曹魏在平定辽东之乱后就会调转刀锋,全力打击我们!”
“顾相分析得很全面嘛...”
听完顾雍的分析之后陆逊忍不住笑了起来,而顾雍看到他这个样子以为是在戏弄自己,于是一气之下便想拂袖而去,而陆逊却起身拦住了他:
“顾相稍安勿躁,方才不过是戏言而已。我当然很清楚公孙渊不过是个成不了气候的蝼蚁之辈。事实上先前陛下派遣周贺为使出访辽东,却被田豫袭杀之后曹魏就已经暗中提防他了,而公孙渊此人历来善变贪婪,在拉拢我们的同时也害怕曹魏的打击报复,恐怕这次前去册封他的使者们都会被他处死,然后他再拿着我们派去的使者人头向曹睿表示忠诚,如此以来他既得到了大批的物资和财宝,又可让曹睿安心,可是打了一手的好算计啊...”
陆逊的话全都说到了点子上,可这也是顾雍最为疑惑不解之处:
“既然您看透了一切,为什么不在陛下面前直言呢?”
面对顾雍的疑问,陆逊背起手走到了门口意味深长的回答道:
“陛下自从称帝之后就已经不是我们先前的主公了,所思所想也不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可以随意猜度干涉的,既然他做出了决定,那么任谁都是无法改变的,如果坚持谏言阻止的话,那无异于自己伸长了脖子往屠刀上去撞...”
除此之外,陆逊对在江夏和合肥之地暗中的排兵布阵,也有着自己的思量:
“更何况,我遵照陛下的命令部署军阵也不是为了策应公孙渊,而是另一个人...”
孙权派出大批船队北上辽东很快便被沿岸的魏军探哨发现,这件事也迅速传到了位于洛阳皇宫内的曹睿耳中,为了防止公孙渊随时可能会起兵作乱,曹睿急令幽州刺史在辽西调集兵力,随时准备应对公孙渊可能展开的军事行动。
面对魏军在辽西的大幅度动作,还没有完全做好叛变准备的公孙渊感到十分恐慌,可这个时候东吴的使者已经抵达了襄平,并且携带了大量的粮草物资以及金银珠宝。对此公孙渊十分眼馋,可是又不想仓促和曹魏朝廷撕破脸,权衡之后他决定暂时抛弃孙权重新靠拢曹魏,并且将所有的张弥和许宴的人头砍了下来,飞马传回洛阳向曹睿表示忠心。
看到张弥和许宴的头颅以及公孙渊的上书后,曹睿将这个议题放到朝堂之上公开讨论。
这个时候朝堂之上对于如何处理公孙渊的问题分成了三派,其中两派便是攻打和招抚,还有另一派是属于默不作声、静观其变,其中就包括司马懿、陈群以及桓范等人。
而曹睿最想听的便是他们的意见,见他们不主动发言,于是曹睿便主动开口问司马懿说:
“大将军对此有何高见?”
见曹睿点名要问自己的意见,司马懿便站出来拱手答道:
“启禀陛下,公孙渊反叛之意已露,讨伐是必然的。但辽东之地与鲜卑、乌桓、高句丽、马辰等势力关系复杂,眼下朝廷对他的底细并不清楚,贸然出兵讨伐的话于我们不利,所以微臣建议明面上以安抚为主,给公孙渊一个名头响亮的官职爵位借以麻痹他,然后再秘密派出细作斥候深入辽东探查详细情报,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剑指辽东,如此一来公孙渊则一战可擒...”
这个建议得到了朝中很多人的支持,而曹爽则也暗中抓准了这个机会暗中对曹睿说:
“如果要派遣细作潜入辽东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要有出色的才干才行,微臣认为大将军之子司马昭可堪此重任,况且司马昭叛国之事还没有下定论,既然司马懿提出了派出细作斥候深入辽东刺探敌情,微臣认为这是让司马昭自我证明的最好机会...”
曹爽的这个想法并没有事先与桓范知会,对于他来说,他根本就不相信司马昭会真心帮他们,更加不赞成桓范利用司马昭来对付司马懿的计策,所以他才想利用这个机会将司马昭远派辽东刺探敌情,而他要是死在辽东的话,那么就和曹爽完全没有关系了...
等到曹爽离开后不久,前来觐见禀报的王肃居然也建议司马昭担此重任,曹睿觉得很有意思,便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马上颁布了秘密诏书,下令司马昭不日前往辽东。
这件事很快就被桓范知道了,他对曹爽时常不听自己的话感到很反感,而曹爽建议司马昭潜入辽东刺探情报的用心自然也瞒不过他:
“曹爽这是想借刀杀人,这个人私心太重且心胸狭窄,和他的父亲是不能比的...”
令狐愚听后便问桓范说:
“那我们需不需要派人沿途去保护司马昭?”
虽然目前来说司马昭对桓范的作用还是个未知数,从桓范的立场来看他是不希望司马昭出现意外的,但他却并没有想过要派出人马暗中保护:
“用不着我们去白费这个心思,司马师他们自然会去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再派人去暗中保护的话,反而会引起司马懿的怀疑...”
与此同时,桓范也对王肃的动向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看样子兰陵候似乎已经和司马家势不两立了,居然也想置司马昭于死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