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湦王十一年九月,本该硕果累累的秋收季节,可是干旱让土地颗粒无收,湦王无力救济灾民,因为他的将士还缺粮,将士每天只吃两顿饭,真的成了兵荒马乱的年代了,上演如同1942,百姓饥荒,诸侯即使有粮也是不会救济的,诸侯君认为,一旦救济,就会有大量难民蜂拥而至,最后造成难民之灾,所以,很多地区的诸侯,决计不救济难民,歪说这是为了安定着想,尽管朝廷要求各地诸侯管好各地难民,及时救济当地灾民,此时,又会有谁会听呢?湦王无奈之下,决定尽早结束这个无政府状况,必需救济难民,否则路有冻死骨不久就要发生,很多人已经开始人卖妻卖子了。
湦王在新建的王室诏韩侯、郑桓公、西虢公姬翰商讨驱逐敌人计划,二王子姬余旁列侍驾。
湦王说道:“天下灾荒,长期以往,天下必定大乱,尽早结束朝政无序的状态,不能敌人不动,朕就不动,到了主动平定内乱的时刻了,三位爱卿,看看如何驱逐犬戎和西夷联军。”
郑桓公说道:“臣负责驱逐犬戎,西北方向的失地,我来负责收回。”
韩侯说道:“驱逐镐京的西夷,就有我来率军征讨吧。”
西虢公姬翰说道:“抵御西南申联军,让其过不了洛河,这事包在我身上。”
郑桓公又说道:“三路人马,各领十五万,还有十万大军作为湦王御林军,负责保卫湦王。”
湦王说道:“好,就照此方案出兵,整军三日,三日后各路人马出师征伐。”
话说韩侯率领十五万人马,到达镐京东,镐京城内的西夷四十万大军,却开始外撤,韩侯很是奇怪,这个西夷联军为何撤出王都?难道害怕自己的威名?
韩侯想的太美,西夷联军是害怕成为瓮中之鳖,怕韩侯火烧王城,何况他们根本不打算要这个都城,西夷联军这么多人在城内,也是无法拉开架势相搏,所以向西撤出二十里之后,按兵不动,等待韩侯的到来。
韩侯率军两万进城观看昔日华丽的京城,这是震后重建的家园,韩侯望着这个狼藉的都城,流下两滴男人的泪水,韩侯可以肯定,西夷诸侯确实没有把这个城池当作自家的城池,否则,不会如此破坏,如世人所说,西夷好利,不恋家园,这里的财货已经一空。
西夷联军为何抢了财货之后,不离开京都?西夷人好利贪财,不讲信誉,他们原有协定,围攻镐京十日之后,可以得到南申五倍回报,可是没有定到什么时候截止,当时也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可能截止,这个盟约,让南申侯付出国衰的代价,西夷两军至今还没有退回西部的意思,南申侯也不敢强求西夷联军退军,好了,这个雇佣军的代价,就成了天价佣兵。
韩侯撤出王城,率军向西夷联军营地挺进。十五万人马,敢去迎战四十万大军,韩侯也是胆大包天之人,艺高人胆大,看来韩侯还是有两下的,韩侯确实有绝招对付西夷人。
双方对阵,相距百步之遥,韩侯也不答话,下令周军战车五千辆,向前冲阵。这个冲阵与众不同,三人一组的战车上,却多了两人,变成五人,前面三人,是个标准战车手,后面两人却是弓弩手,一弩三箭,每辆战车上的两名弓弩手要在战车前进中发出五百支箭,然后变成长矛手,一车四名长矛手,这样的威力就大了几倍,西夷人不知道这个厉害,于是,就在瞬间冲阵之时已经倒下上万将士,这是弓弩齐发箭雨的威力。
弓弩还在连发,西夷联军不断的倒下,西夷人害怕了,纷纷后退,人太多,乱作一团,箭雨如雪花,满天盖地,一个时辰之后,西夷联军最少伤十万人,其中包含被西夷人自己的战马踏死的。周军战车还在后面追赶,西夷军第一次被少于自己三倍兵力打败,狼狈不堪。周军后军骑兵,一直追到眉邑方停止追击,这一战周军大胜。
话说郑桓公率领十五万大军,此时已经将犬戎赶到子午岭南麓,也就是豳国之地,郑军也是节节胜利。
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来犬戎这是诱敌深入,就在郑桓公的大军驻扎在旬邑之时,周军身后冒出二十万大军挡在周军回去的道路,这支大军,原是犬戎向严狁的借兵,严狁大军也不叫阵,只是围堵周军回撤而已。
另一支二十万民众组成的正真的犬戎义渠大军,已经火速奔袭张家坡,张家坡,周王朝的祖陵所在地,边上蓝田之地,就是褒姒和太子姬服的占住住所,这里有两万御林军驻守,疾驰的义渠犬戎大军,如秋风扫落叶似的,将两万御林军剿灭,杀死太子姬服,掠走王后褒姒,然后向骊山方向挺进。
骊山南麓,湦王大营所在地,当湦王得知太子被杀,褒姒被掠走,暴跳如雷,率军火速迎敌,令二王子姬余回到渭水北岸自己的封地去,这是湦王最后的继承人,同时湦王临时赐命二王子姬余为太子,将传国之宝砥厄传于姬余,日后继承王位,然后率十万大军迎战犬戎二十万大军。
姬余得到砥厄传国之宝,得到天机,成为太子,于是以太子之命,命令韩侯和郑桓公以及西虢公火速回师援救湦王。
郑桓公第一个得到太子令,得知后方遭到偷袭,自己冒进深入,导至上了敌人的计谋,悔恨不已,下令周军回撤,可是哪里能够回去,严狁二十万大军挡住回路,郑桓公亲自挂帅,奋战抗敌,可是双方势均力敌,打个平手,死伤参半。
韩侯得到消息,立马回撤,眉邑距离骊山,少说也要一天路程,路上又遇到小股敌人的拦截,尽管这些小股敌人不是周军对手,但是,拖延了周军回援的时机。
湦王应战犬戎义渠大军,威风凛凛的站在王辇上,下令全力进军,直到最后时刻为止,湦王疯了,他的心在流血,他的手激动得发抖,这种颤抖,是愤怒的颤抖,十万周军奋力拼杀,直到天黑之前都还在激战,天眼看要黑了,微黑中,乱战中,乱箭飞来,正中湦王的右胸,湦王倒在王辇上,被将士奋战护送到华山的山林中,隐藏起来。
西虢公姬翰此时赶到,和犬戎在黑夜中大战,直到天亮,犬戎败退离去,犬戎却没有回到西北义渠,却向空虚的镐京城去了。
麻烦了,犬戎入主镐京城,这比西夷联军入住镐京城要麻烦的多,犬戎义渠,是个大的邦国,是有头脑的家伙,和有头脑的人交锋,就是麻烦。犬戎和西夷不一样,犬戎热爱城池,将镐京城清扫干净。意思很明白,犬戎准备永久占据京城。
西虢公姬翰寻找湦王,护卫已经从华山丛林中将湦王的遗体送到太子姬余的故邑城。
太子姬余哭丧,韩侯此时已经回师,痛哭不已,并亲自设立王灵大堂,同时向天下发布湦王驾崩,谥号幽王。
公元前771年,西虢公姬翰联合韩侯以及北部诸侯,奉幽王遗命,立太子姬余继位,王号携王。第二年改元启用携王年号。
此时此刻,郑桓公还在血战之中,周军已近和严狁血拼所乘无几,双方兵力所乘都不到一万人马。
郑桓公真是厉王之子,宣王之弟的硬汉,大英雄的光辉形象化的代表,前方战士在前拼杀,他在帅车上也不闲着,弯弓射箭,射死几百个敌人,自己累得大气喘不过来,心血管堵死,一口气上不来,心衰而死。
主帅阵亡,双方休战,各回阵营。
第二天早晨,郑桓公之子掘突率军赶到,围堵杀尽严狁大军,然后将父亲郑桓公的尸体运回郑国礼葬。
郑公子掘突继位登基,号称郑武公。郑武公将这笔杀父之仇的账记在引起这场战争的根源之人宜臼和南申侯的头上,他要为父报仇,他要称霸天下。霸与王并立时代,从郑武公拉开序幕。
幽王的丧礼在混乱中举行,按照规矩,王崩七日入殡,七月而葬,可是战乱的时代,如何能够等到七月而葬呢?韩侯建议说,七日而葬,王战死的地方,设立一个城邑,以示祭祀,永久的哀悼。
携王同意,于是将幽王的王陵设在临潼,取名代王城。意思是幽王战死此地,此地也是他代太子姬服继承王位的地方。
周王朝第十二代王,就此安息。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多数人将其划入恶王的行列,其实,大家对当时的自然环境不够充分了解,幽王执政十一年间,连续发生灭绝人寰的超级地震,就连岐山双峰都震倒了,这是何等的灭顶之灾,这和幽王的执政无关,历史学家不能成迷于古人宗教迷信的言论中来看待评价幽王的好坏,那个史学家眼中的伯阳甫,其实是个朝廷中的反面人物,他的鬼话,就连鬼都不信,理智的你,会信吗?
接着,地震带来的自燃灾害继续发生,连续干旱,造成饥荒,如《诗》中所言,再这样的灾荒年头,人民对朝政王者没有好言,这是正常的,这个时期的留下来得诗歌,都为描写对朝廷的执政问题,当然幽王对当时的政治局面,没有完全认清形势,形势逼人的情况下,还要继续沿着宣王的改革梦想继续走下去,在天荒地灾的年头,诸侯乘机反对幽王的改革,这是造成幽王执政的第二大弊端。所以后世郑国的世子说过这样的话,“先王厉、宣、幽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这里所说“贪”,就是指几代先王的政治体制改革,这种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推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行去兵,根除诸侯拥兵割据让天下混乱的病根,推行中央集权,土地私有化确权,废除井田制度,推行井牧制,让耕者有其田的天下统一实行一个彻税体制的公平公正的税法,这也是周王朝自穆王开启,经共王,厉王,宣王,幽王等八代周王一直努力王者自己革命,推行去兵革典而失败的最终没有实现的夙愿。
这种当时的新型体制,绝不是后世秦始皇的专利发明,而是周王朝多代王者的政治梦想,隔断诸侯拥军,让天下太平唯一途径就是去兵革典社会体制,这也是周王朝七位王者大无畏的自行革王朝弊病和王者博大胸襟以及不懈努力的伟大精神。包括继承下一代周王朝的第十三王者,一样如此的沿着这个“体制革典”的梦想追求下去。这也就几代王在一个政策上的连续性,这也说明这个社会体制革典的真理性,也是充分反映当时诸侯拥军割据的社会极大弊端。绝不是历史文人笔下的几代王者的逆行盗世的“恋贪”乱为。
还有第三,幽王与傲慢的南申伯之间的尖锐矛盾,就是这个革典的集中矛盾,南申伯作为南方诸侯的革典典范,“彻我田地”,才是南申伯极力反对朝政的利益根源,政治矛盾的急剧上升,也才是导至幽王废掉王后申的根源,绝不是褒姒的美貌引发废后的根源,否则,朝廷重臣中,太师尹,太宰虢石父,包括后来的郑桓公等大臣为何不反对废后事宜呢?反对的声音都来自小臣的诗歌中,这帮下臣最终把罪责加在二王后褒姒身上,认为褒姒代替了王后申的地位,是导至后宫锋争,太子王权争端的祸因,才是引发南申伯联合诸侯叛乱的根源所在,导至幽王战死的直接原因。也可以大胆的猜测,这些小臣之作,多为平王执政之后为胜利者鼓吹的鼓吹手之作。平王也绝不会让不和谐的诗歌留在世上。
幽王战败的原因,其实不是幽王无能,而是再次发生灾荒所致,饥荒让将士吃不饱饭,无心抗战拼杀,如《诗》中所说:“戎成不退,饥成不随。”意思说敌人犬戎至今还没打退,饥荒重用兵,兵不相随之意,这也充分说明当时的自然灾害给幽王的失败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战败身亡。
当然,两千多年后的后人,已经发现旧时代的史学家的观点是误判,更不相信褒姒这个人物的“褒姒灭周”的说法,以及褒姒的“烽火戏诸侯”的小说家所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史公笔下,继喜妹乱夏,妲己灭商之后,第三次上演女人都是祸水的同样故事,这和狼来了故事一样,也就没人相信了,怀疑的也就多了,寻找真相的人也就多了。
一个时代的灭亡,怎可让一个女人来承担责任。这是发自几千年后的后人的声音。所以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也所以,褒姒的出生故事也成了神话。如果纯粹就是个神话故事,也就无所谓真实背景。
难道周王朝真的如史学家所说灭亡了吗?难道真如《诗经*小雅》《正月》中所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吗?
我们再看后面的事态发展。
幽王战死沙场,按照幽王遗命,虢公翰,韩伯等北方诸侯拥立姬余登基称王,称为携王,意思是携带幽王遗命而立。都城改为携城,西周王朝携王纪年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