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曼儿异常惊奇地看了萧洪一眼,反问道:“当时见过的那些线条,你现在还能完全记得?”
“嗯……”萧洪点头道,“是的……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那些线条,还有这幅‘大九龙符’,好像突然就活了起来,然后就在我脑海中重合在一起了……”
“那你都想到些什么?”曼儿自然无法也像萧洪那样,把那石壁上的所有线条完全记住,也更不可能做到,在脑海中将这二者合二为一,所以她也很想知道,萧洪说的“重合在一起”,又是什么情况。
萧洪回答说:“我想,这形成了一幅新的道符……虽然它的形状非常复杂,但是,我觉得,那就毫无疑问就是一张道符……”
萧洪想起,自己在“援天梯”上方的崖壁上,见过那些光影形成的“自然之字”。当时他就觉得,那些光影符箓,与自己在山洞石壁上见到的线条,形状有些相似。只不过,当时那些线条并不连贯,所以他还不能确信。
而现在这样一看,当这“大九龙符”将那些中断的线条补上之后,萧洪已经非常确定,这一幅新的符字,与那光影符箓相比,笔意完全相似——而这一幅符字的内容,却是在那光影符箓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萧洪自然明白这符箓的重要性,于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张“大九龙符”,同时想象着山洞石壁上的线条,将二者重合之后的图案,深深地印入脑海。
在这之后,萧洪与曼儿两人,又往这坛场的两边走了走。
方才初到这里时,他们只是在冯天礼指示之下,远远地辨认了一下六幕六堂。
现在他们走至近前,又将那幕堂中如法供养的圣像几案,一一都仔细看过。
萧洪对应着方才冯天礼讲述的内容,已经大概明白,那法坛左侧的度堂,是用于拔荐亡魂、超度登天;而法坛右边的神虎堂,里面立着阴灵摄魄坛和阳耀通关坛,主要用于召集魂魄。
另外,静默堂是供法师调静心神之用,而静思阁和诵经堂两处,则分别是法师书篆符文、阅诵经咒的地方。
至于那坛场中央的法坛,又分为内坛、中坛、外坛三层,上层供奉主神,中层配祭大神,下层奉祀众小神。每一层的周围,都设有栏纂,形成了围栏及坛门,并且题有榜文。这所谓“栏纂”,就是用青色的绳子系在花柱之上,所形成的围栏。
这法坛为三层坛的结构,每一层法坛均为方形,面积依次减小,相互叠加,渐次升高。
其中,外坛坛方为四丈五尺,中坛坛方为三丈二尺,内坛坛方为二丈四尺。每层法坛的坛高,均为二尺,三层法坛共高六尺,六是阴数,有法坤之意。
这内坛,采用十二枚长纂和八枚短纂,共开十门。
其中,长纂长一丈,高于坛台九尺,一尺埋于坛台之下;短纂长七尺,高于坛台六尺,一尺埋于坛台之下。
长短纂的纂头,都是刻成莲花形,上用青绳围绕三层。这三层围绳之中,最上一层不间断地将内坛围成一圈,而中下两层,则在不同方位断开,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开门”。
这内坛十门分别是:东方青华元阳门、南方洞阳太光门、西方通阴金阙门、北方阴生广灵门、东北灵通禁上门、东南始阳生炁春门、西南元黄高晨门、西北九仙梵行门、上方大罗飞梵门、下方九灵皇真门。
在这十门之外,各依方位,挂有三十二天幡,共三十二只,并设十方香案。
而这中坛,用十八枚长纂和八枚短纂,设四门,即在亥、巳、寅、申四个方位,分别开天门、地户、日门和月门,共四门。
除这四门之外,其余的位置,皆用青绳与长短纂,结成围栏围住,围栏上面,还悬有小幡及吊枝花。
最下方的外坛,亦用三十八枚长纂和三十枚短纂,设八门。此为“八卦纂”,安设在四角和四个正位,对应着八卦八方。
这八门分别是:正东卯地为震宫洞青之炁,正南午地为离宫洞阳之炁,正西酉地为兑宫少阴之炁,正北子地为坎宫洞阴之炁,而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方的艮、巽、坤、乾四地分别,则对应着艮宫梵元之炁、翼宫梵行之炁、坤宫梵阴之炁、乾宫梵通之炁四门。
外坛的这八门之中,只在离宫的位置,开了一门,供人出入,其余各门,全用青绳与长短纂,结成围栏围住,那围栏的上面,亦悬挂着小幡及吊枝花。
在这法坛的最中央,还立有一顶帐座宝盖。在这宝盖之下的洞案上,供奉着神位、经文,同时燃有香火。
还有,在那内坛的十个方位上,分别安设了案桌,供奉着香、花、灯烛。
尤其是,在内坛的中央,专门安设有一盏九尺高的长灯,上面燃着九盏长明不灭的灯火。此灯乃“九幽神灯”,可上照九玄诸天福堂,下照九地无极世界。
最后,在这三层法坛的外围,还有数目繁多的法灯。同时,在这些法灯之间,空地上又摆放着多只长条桌案,上面满是法器,有法铃、法剑、法印、令牌、手炉……等等,数目繁多,样式各异。
萧洪与曼儿两人转了一圈回来,发现冯天礼正坐在一棵树下背靠着树干打坐,而王承则找了一块干净点的地方仰面躺着,也不知是在闭目养神,还是睡着了。
萧洪与曼儿又等了一些时候,只见天色渐晚,果然又有一些道士,来到这法坛的周围。这些道士,有的是像萧洪、冯天礼这样,几个人结伴而行,也有的,就是独自一人,来了之后谁也不理,就找个地方一坐,盘起腿来闭目静休。
看起来,位于这处仙境入口的法坛试炼,似乎很快就要开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