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闰土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重返天庭 > 第三百四十六章 传染病毒

第三百四十六章 传染病毒(1 / 1)

<>印度的人种

印度在历史上屡遭异族入侵和占领,因而人种繁多,血统混杂,语言纷乱,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多数学者认为,印度有以下人种:尼格利陀人(Negrito),原始澳大利亚人(ProtoAustaloid),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Mediterranean),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种(Mongoloid)

尼格利陀人(Negrito)

其特征是身材矫小,皮肤为深褐色,头发乌黑,鼻宽唇厚,肩窄腿短,胡须和体毛不多,臂长。据有关学者认为,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今天的安达曼人,印度沿海地区的卡达尔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尔邦山区的一些土著人均为他们的后代。

原始澳大利亚人(ProtoAustaloid),又称维达类型人

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和原始澳大利亚人身体特征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有学者认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进入印度,所以也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原始澳大利亚人的特征和身材特点是:长头型、身材矮小,头发乌黑而卷曲,鼻宽唇厚,肤色为褐色,中印度大多数土著部落民属于这类,南印度也有分布。例如比尔人,杰纠人、蒙达人、奥朗人、霍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为典型代表。

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Mediterranean)

这一人种从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据有关人类学家研究,它分几支,早于雅利安人,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象形文字,是这一人种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达罗毗荼人占印度全部人口的21.6%,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关于达罗毗荼人是否属印度的原始土著人,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古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才把达罗毗荼人从印度西部和北部赶到印度南方,于是达罗毗荼人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因此有些学者说,达罗毗荼人是印度的土著人。而又有学者从印度古籍中找出了比达罗毗荼人更早的人种名称,叫做尼沙达。还有一种说法,印度最早的土著人与原始的澳洲人属同一血统。这种原始的澳洲人原住亚洲,后来有一支人移殖成了澳洲人。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在赤道以南,从前有个大国,东到爪哇,西连非洲,这个国家称为“莱茂里亚“,是达罗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没。这种说法在泰米尔语的文献中也有记载。泰米尔语的五大史诗之一《希尔薄提迦尔摩》和《马杜拉斯特尔·布拉朗》中有南马杜赖被洪水淹没的记载。在那些认为达罗毗荼人是从中亚迁入印度的人们看来,达罗毗荼人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后800年之间来的。在《摩诃婆罗多》中有关于安得拉、邦迪耶(潘迪亚国)、角尔(朱罗国)和杰尔(其罗国)国王的记载。这就表明,公元前在南方就已经建立了几个达罗毗荼王国了。

至于“达罗毗荼“一词的形成,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不少学者认为,现在的泰米尔纳德、安得拉、卡纳塔和喀拉拉的居民是达罗毗荼人的后裔,他们的语言属达罗毗荼语系。古时整个南印度称为达罗毗荼地区,但后来安得拉、卡纳塔克和喀拉拉分别独立,达罗毗荼一词则演变成了“泰米尔“。根据文献记载,泰米尔纳德的很大一部分已被大海吞没,因此它的文化不免遭到破坏,根据已有文物考证,可以了解到达罗毗荼人的文化及文明情况。从语言上看,俾路支的布拉灰语和泰米尔语很相似。同样,地中海沿岸的居民与达罗毗荼人的体形、肤色也一样。从泰米尔纳德和巴格达挖掘发现的文物证明,这两个民族的丧葬仪式也相同。当然,也有印度学者认为,达罗毗荼人并非从外地迁来,他们是这里最早的居民。不管怎样,是达罗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发展了莫亨殊达罗与哈拉巴文化,所谓印度河文明,实际上指的就是达罗毗荼人的文明,他们对印度文化曾作出过相当大的贡献。这一人种后来和其他人种一样也有分化,形成了不少分支,还有许多混血人种。他们的物征是:皮肤黑,长头型,上臂长,扁平鼻子,个子矮小,现在西孟辊拉邦的桑塔尔人便是血统较纯的达罗毗荼人。

印度的雅利安人

他们原与欧洲的雅利安人属于同种,为与欧洲的雅利安人相区别,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种移动的风潮,分东西两个方向移动,一支由中亚进入欧洲,成为今天欧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则由中亚向南,越过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两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与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战的游牧民族,进入印度后,同在此居住的达罗毗荼人时常发生激烈争斗,后来逐渐征服他们。达罗毗荼人大部分被赶往南方,一部则沦为奴隶。雅利安人便开始占据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带。后来,渐次向东发展,直至恒河上游地区。他们发现此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因此迁入者日益增多,构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种。雅利安人原为白人,其长相明显具有欧洲人特征:身材高大,长头型,胡须多,鼻梁细高,头额宽及皮肤白晰等。今天不少印度人属于他们的后裔,或为他们的混血种,血统较纯的人现在亦可见到,例如拉其普特人、查特人等就是,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贾斯坦等地。也有人说,现在印度教中的僧侣可能是血统较纯的雅利安人。印度古籍《吠陀》和《史诗》中都提到过一种信奉火神的雅利安人。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印度人对此也缺乏研究。直到18世纪,欧洲从事印度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发现,梵文跟西方语非常相似。1786年,英国人威廉·姜斯指出,古希腊语、拉丁语、哥特语和西尔特语跟梵语同出一源,从此便出现了研究欧语系的学说。到19世纪中叶,德国浪漫派代表人麦克斯·穆勒提出了雅利安人的学说,并指出雅利安人在古代遍布欧洲、西亚和印度。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在语言上属于梵语系统的印度人称为雅利安人,或叫印度雅利安人。过去人种学家认为,雅利安人是在三四千年前从俄罗斯大草原迁徙到印度的。现在,剑桥大学考古学家又提出了新见解,认为雅利安人是在8500年前从今土耳其中部迁徙而来的。这种人起先分布在印度河和朱木那河流域,后来分布到全印度。像旁遮普和拉贾斯坦邦的早期居民大多属于雅利安人。后来又有蒙古人种的人进入印度,于是出现不同种族的通婚,形成了混血人种。因此,有的人脸型像欧洲人,但肤色较黑,其中当然也受到自然气候影响,如南印度的雅利安人要比北印度的雅利安人黑。

蒙古人种(Mongoloid)

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因地理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亚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时期,从北部和东北部地入南亚次大陆,构成了蒙古人在不同时期,从北部和东北部进入南亚次大陆,构成了蒙古人种成分。其肤色为黄色或褐色,脸扁平,突鄂骨,鼻小,唇厚,肩宽,胡须和体毛少。蒙古人分长头型和宽头型两种。长头型的分布在阿萨姆和边疆地区的土著民中;宽头型分布在杰德岗等地。

印度的民族

人种特点并非为一个民族所特有,在印度,即使同一个民族,由于地区不同,因自然条件各异而有不同的特点;而不同的民族也有相同的特点。印度人种很多,民族繁杂,就几个主要民族简介如下。

印度斯坦人

有1.8亿(1978年),占全国人口的28.2%,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里亚纳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他们的皮肤呈棕褐色。多数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语,少数人说乌尔都语。主要以务农为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和甘蔗等。少数人在工、矿企业做工。印度斯坦妇女地位较低,婚姻包办,寡妇改嫁困难。节日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例如胜利节、酒红节等,每逢节日,人们不分高低贵贱,唱歌跳舞,纵情欢乐。

孟加拉人

印度孟加拉人共有5600万(1978年),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等,操孟加拉语,主要信印度教。孟加拉也流行种姓制度,但没有其他地方那么多明显和严格。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为稻为主,一般人特别喜欢吃鱼,包括婆罗门种姓的人在内。鱼的种类很多,多达数百种。爱吃甜食,一种名叫“拉斯古拉“的甜食,不仅驰名全印度,而且畅销世界。孟加拉人的节日很多,一年12个月中有14个节日,如杜尔迦节等。

阿萨姆人

主要分布印度的阿萨姆邦,人口有1067万(1978年)。阿萨姆人的身体里,至今还流着澳大利亚人、柬埔寨人、尼科巴岛人、来自缅甸北部的阿霍姆人以及西藏人的血液。达罗毗荼人,据说是摩诃婆罗多时代以前的印度原始民族,他们也迁移到了阿萨姆。13世纪又从缅甸进来了阿豪马人,征服了原来阿萨姆的各个小王国,建立了阿豪马王国,使阿萨姆人又增添了新的血液。阿豪马的国王们不但皈依了印度教,而且研究了印度教的文化、经典、历史和艺术,受到《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两大史诗的影响。阿豪马人采用了以梵文为主的阿萨姆语,以取代他们原来的语言。信奉湿婆教。多数从事农业、畜牧业。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喝茶。

拉贾斯坦人

人口1400万(1975年),占全国人口的2.2%,主要分布在拉贾斯坦邦,其次在中央邦、安得拉邦等地也有分布。操拉贾斯坦语,大多数人信印度教,少数人信伊斯兰教和耆那教。主要从事农业,但也擅长纺织业、制陶业和各种金属制品,手工业也较发达。民间舞蹈著名。拉贾斯坦妇女爱装饰,脖子上戴项链和项圈,耳上戴耳环,鼻上镶鼻饰,腕上套手镯,足上系脚镯,脚铃等。当他们参加节日庆祝活动时,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美丽动人。男子注重留胡须,否则被人歧视。胡须是光荣的象征。

旁遮普人

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人口有7000万(1978年),由雅利安人、塞种人、匈奴人、蒙古人混合而成。典型的旁遮普人身材魁梧,胸部宽阔,肤色稍浅,略带褐色。大部分操旁遮普语,其余操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印度的旁遮普人信锡克教和印度教(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人信伊斯兰教)。多数人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有的专门从事各种手工业。旁遮普人活泼乐观,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歌和民间舞蹈在印度享有盛名。

古吉拉特人

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在该邦占该族人数的90%,其次在其邻邦,如马哈拉施特拉邦等也有少量分布。人口有3330万(1978年),一般认为是由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塞种人等混血而成。操古吉拉特语,多数人信仰印度教,少数人信伊斯兰教、耆那教等。主要从事农业,但有些人善于经商,各种手工业比较发达。

古吉拉特人大多食素,爱用辣椒等调料。城市居民以面饼、米饭和油煎饼为主,农村以高粱为主。他们对奶油、豆粉、甜食和脆薄饼颇感兴趣。古吉拉特人的节日很多,最大的节日是灯节,灯节是他们欢迎财神的光明节,目的是招财进之宝,请吉求安。过节时,万家灯火,一片辉煌。

泰卢固人

又称安得拉人,人口5450万,占全国人口的8.5%,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以及卡纳塔克邦和泰米尔纳德的部分地区。关于安得拉人的来历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有些学者认为,他们属于雅利安人;另一些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在《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中,称他们为达罗毗荼人。在阿育王石柱铭文里,凡提到安得拉人的地方,也提到了“普林达人“,但没有肯定他们是哪个王国的人。在《梨俱吠陀》的《爱达罗梵书》里说,安得拉人是众友仙人的后代。据说他受到父亲的诅咒后,迁居到温蒂亚(文底耶)山南部,在那里,同当地的达西安族妇女结了婚,他们的子孙后代便是安得拉人,这就是说,安得拉人是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的混血种。看来,最早的安得拉人要么是一些脱离了雅利安族或者不得不放弃雅利安族而加入达罗毗荼族的原雅利安人;要么就是一些跟雅利安人混合后脱离了其他达罗毗荼族的达罗毗荼人。泰米尔语《往世书》称他们是达罗毗荼地区以外的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谈到7世纪的安得拉人时曾这样写道:“貌黧黑,性猛烈,好学艺“。

今天的安得拉人中,除一些土著人仍保留着原来的纯血统外,其余都是混血种,他们的另一个特点是,外貌既不明显地像北方人,也不明显地像南方人,似乎既有雅利安、达罗毗荼人的特点,也有蒙古人种的特点。一般身材高大魁梧,臂膀粗壮结实,肤色多种多样,深黑色、棕色或浅灰色等都有。安得拉人大都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印度教徙特别注重婚事,认为结婚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结婚一般限于同种姓内进行。同外种姓结婚的寥寥无几。有些种姓禁止家族内通婚,特别是婆罗门种姓更是如此。以前盛行童婚,现已改变了这种陋习,童婚公认是非法的。

吃辣椒是安得拉人的一种嗜好。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辣椒,什么食物也索然无味。安得拉人不大习惯吃糖和甜食,很喜欢喝茶。旦巴古(即烟草)也是安得拉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奥里萨人

325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1%,主要分布在印度的奥里萨邦。奥里萨人系原始达罗毗荼人与雅利安人的混血后裔,身材较矮,肤色较黑。

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雅利安人开始从印度北部大批涌入,并定居奥里萨地区,这就是奥里萨邦历史上所说的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在民族和文化上的大融合时代。

在雅利安人进入奥里萨以前,奥里萨的本地居民是奥特拉人,古代梵语文献中对奥特拉人中的夏瓦尔、孔德、甘特、盖瓦尔德等族都有记载,不过往往把他们说成是令人憎恶的半人半兽类,对他们使用了魔、妖、怪、夜叉、食人者等贬词。《毗湿奴往世书》里说,“夏瓦尔人是个子矮小、塌鼻子、墨黑皮肤、红眼妖怪。“《爱达罗梵》里说他们“大肚皮,两耳下垂,面如魔鬼“。有的梵语古籍中,说他们是“住在国境边的民族“。这说明奥里萨的原始居民曾坚决抗击过雅利安人的入侵,同雅利安人进行过长期战争,所以雅利安人憎恨他们,使用了难听字眼。奥里萨人大多信印度教,奥里萨一向被誉为印度教之乡,素有印度教圣地之称。这里虽有种姓制度,但不太严格,各种姓都可进庙敬神,共同分享神前的供物。这点与其他邻邦有所区别。另外,从职业上也难于区分种姓的高低,因为低种姓可以升为高种姓,高种姓也可以降为低种姓,这主要取决于其经济状况。

奥里萨人一般性格直率,勤劳本分,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素有天真无邪之誉。

他们以米饭为主食,副食为鱼虾、豆制品和各种蔬菜。奥里萨人的衣着简单朴素,通常只穿一件圆领长衫,缠一条围裤,或者仅仅缠一条围裤,然后在头上或肩上披一块布单,一些穷人几乎处于半裸体状态。农村妇女喜欢首饰,城市妇女多戴耳环。

马拉提人

有5100万人(1978年),占全国人口的8%。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在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也有分布。马拉提人是印度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和古希腊人的混合种,他们来自中亚地区。到这里后,有的皈依了印度教,有的改信了佛教。现在的马拉提人中,还混杂着很多拉吉普特人、古吉尔人和阿黑尔人这样一些后来的种族。

据文献记载,马拉提人的古代文化属于住在北印度的雅利安人文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制度同雅利安人一样,他们的艺术、风习和节日也同样受北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影响。

马拉提人喜欢摔跤,还善于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马拉提男子喜欢穿肩上钉扣、领口镶边的圆领上衣;下身缠围裤,上身穿衬衫的人很少。不少男子喜欢留一种叫“马拉哈塔式“的直立胡。这种胡须式样至今在军人中盛行。马拉提女子的服装别具一格:上身着短紧身衣,再全身缠一块八米长的纱丽。一般来说,马拉提妇女能吃苦,很勤劳。马拉提人的节日名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耶乃希节和胜利节是他们的最大节日。

一般认为,马拉提人大都喜欢素食,其实并非如此。只不过有些保守的婆罗门和信仰毗湿奴教的马拉提人才不吃鱼和肉,住在沿海地区的一些婆罗门还喜欢吃鱼。

除上述主要民族外,印度还有不少部落民族,有人称他们为森林民族,有人称他们为原始民族,有人称他们为表列部落等等。顾名思义,他们现在还比较落后,处在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风俗千奇百怪,在不同程度上还保持着原始文明。这为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提供了条件。因此,自18世纪中叶以来,印度的部落民族一直引起印度和国外人类学家的重视。

印度的部落民共分几支?有多少人?对此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共有314个部落,有的认为共有427个。据印度宪法记载,印度共有550多外部落,当然有的认为比这更多。人口在5380万人以上。他们信仰各种宗教。印度教徙上89.4%,基督教徙占5.5%,佛教徙占0.34%,穆斯林占0.2%,其他教徙占4.53%。

从人数来说,贡德、桑塔尔、皮尔、吴朗沃、孔德和蒙达等土著部落人数最多,安德曼人的人数最少。土著部落虽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他们大多数分布在山区、森林以及一些边缘地带。

吉卜赛人:世界的流浪者

吉卜赛人是迄今唯一没有建立国家的民族。在世界的许多国家,你都能看见吉卜赛姑娘的美丽身影

世界各国对吉卜赛人有不同的称呼:英国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茨冈人或佛拉芒人;俄罗斯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土耳其人称他们为茨冈人;荷兰人称他们为多神教徙、茨冈人;匈牙利人称他们为茨冈人或法老的部落;芬兰人称他们为黑人、茨冈人;波斯人称他们为罗哩;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或阿钦加诺人等等。这些名称都是他们流浪到该国后加的,久而久之,也就被该国吉卜赛人所承认。但吉卜赛人自称为多姆人(Rom)(亦译罗姆人、洛姆人)。现在,联合国统一采用的名称为吉卜赛人。

“吉卜赛人“(Gypsies)一词是从“埃及人“(Egyptians)一词演变而来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人误认为吉卜赛人来源于埃及。据考证,大约在10世纪以后,迫于战乱和灾荒,吉卜赛人开始离开印度成群结队地向外迁徙。从13世纪起,欧洲大陆便出现了一群群以歌舞卖艺为生的流浪人。他们没有固定的家园,牲口拉的大篷车,既是他们流浪的工具,又是他们的住房。他们就是这样以大篷车为家和交通工具在一个个村镇之间游荡。许多世纪过去了,现在他们的足迹已遍及欧洲、南亚、西南亚、北美、北非、南美、澳洲各国。艰幸的流浪生活迫使他们团结起来,成为世界闻名的流浪民族。

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不但澄清了吉卜赛人来自埃及的误解,而且得出科学的结论:吉卜赛人是祖居印度旁遮普一带的游荡部落。古代印度教把人分为4个种姓:即婆罗门(僧侣集团)、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和首陀罗(指被征服或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吉卜赛人在古代印度属低级种姓(首陀罗)的民族,处于受歧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处境艰难,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出走流浪。

另据突劂史和印度史记载,公元10世纪后,阿富汗伽色尼王朝不断派军队入侵北印度。阿富军队在印度境内大肆烧杀劫掠,给印度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其中受劫难最深重的莫过于多姆人。多姆人被迫离乡背井,流浪到异国他乡,形成为今天浪迹天涯的吉卜赛人。

此外,在吉卜赛人中还流传着一个体格健壮、俊美、能歌善舞的部落。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触怒了天神,天神施展魔法,在他们背后刮起一阵狂风,狂风把他们连人带马吹到了异国他乡。这个神话虽不可信,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吉卜赛人的民族特点和历史经历。吉卜赛人擅长音乐,酷爱歌舞,吉卜赛吉他琴手马尼蒂斯、音乐家雷耶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吉卜赛人为匈牙利、西班牙的音乐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印度的那迦人

那迦人是生活在印度东北部和缅甸西北部一些封闭、贫瘠山地部落民族的总称。“那迦“是印度内地人对山区人的称谓。

据印度史诗记载,那迦人早在摩诃婆罗多时代(约公元前6世纪)就已生活在那迦山区。他们自称其祖先是从中国云南迁到缅甸,再从缅甸迁到那迦山区的。那迦人约有36.9万人(据1980年统计),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其特点是肤色黄、前额宽、个子小。

至今那迦人大多数仍处于氏族社会阶段,只有少数处在向阶级社会的转型时期。那迦人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业、狩猎和捕鱼,处在“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以种植水稻为主;另有手工纺织业、竹编、制铁等工艺。那迦人的氏族部落分为几个外婚制的父系氏族,土地公有,财产按父系继承,已有家长奴隶制,氏族和部落首领都是由选举产生的,世袭的氏族部落贵族还没有完全形成。部落里的重大事由氏族长老会议决定,通常用赌咒发誓的办法判断是非,裁决纠纷。

在那迦人中间,广泛地流传着万物有灵的信仰:精灵崇拜、自然崇捱拜、农神崇拜和萨满教等等。那迦人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音乐创作等,他们的群众性的仪式舞蹈和军事舞蹈都很发达。那迦人耿直尚武,因此,军事锻炼和军事游戏就成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

那迦人以大米、高粱为主食,亦吃蟒蛇肉、野兽肉等;男女均喜抽烟,但忌食牛奶,妇女禁食蛋类。那迦人一般穿三角裤,系藤条,戴贝壳、手镯,有文身的习俗,文身技术母女相传袭。

那迦人男女婚姻自由,年满13岁便可搬进公房居住,用对歌方式选择对象,然后结婚成家立业,独立生活。那迦人盛行服务婚,寡妇须嫁前夫近亲,以防财产外流,允许离婚。人死之后长期留在家中,烘熏防腐,甚至还给尸体灌米酒,围着尸体唱歌、跳舞,祈望使之来世得福。

从19世纪前半期以来,那迦人与英国殖民主义者展开过顽强的斗争?

漫谈地理人种

安徽阜阳城郊中学张道恒

人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种的概念,最初于1684年由法国博物学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一、人种的划分

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色人的嚆矢。

瑞典杰出的科学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类中,将世界人种划分为:野蛮种——菲拉斯,怪物种——蒙斯托拉斯,理智种——塞比恩斯;进而按当时众知的洲数,把理智种进一步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

法国著名学者居维叶主张划为三大人种,并以《旧约全书》中的诺亚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命名为:闪人种、含人种、雅弗人种。这种从文化上、宗教上对人种进行划分,人们很难接受。

被誉为“西方人类学鼻祖”、“人类之父”的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鲁门马赫,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进行分类的,他根据肤色、发色和发型、眼色、身高、头型等体质特征,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现生人类划为五大人种:①高加索人种(白种)。皮肤白色,头发栗色,头部几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狭细,口校欧洲和西亚、北非的居民属之,但芬兰人、拉普兰人等除外。②蒙古人种(黄种)。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西亚以外的亚洲人和北部的因纽特人、拉普兰人和芬兰人属之,但不包括马来人。③非洲人种(黑种)。皮肤黑色,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长,颧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胀厚,多数人有八字脚。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属之。④美洲人种(红种)。皮肤铜色,头发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宽,颧骨突出。除因纽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属之。⑤马来人种(棕种)。皮肤黄褐色,头发黑而缩,头部中等狭细,鼻阔、口大。太平洋诸岛和马来半岛居民属之。这个划分可说是人种的地理分类。

其实,美洲的红种人并不存在,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的一大分支,由于他们崇敬红色,常用红颜料涂脸,被误为红种人。再者,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血液特征、遗传疾并遗传基因等,所以,学者们都用各自不同的标准对人种进行分类。因此,对现代人种的分类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不过50年代以后,在布氏分类基础上又增加了指纹、血型等指标,使人种的划分逐渐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目前公认的人种划分标准。

二、人种的适应性

黑种人起源于热带赤道地区,该地区在一年之内受到太阳的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烈。长期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经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一系列适应性特征: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内部结构免遭损害;体表汗腺密度特别大,以便在极度炎热时能维持或迅速恢复正常体温;鼻低宽,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裂大、体毛少,便于散热;头发象羊毛一样卷曲,使每根卷发周围都有许多空隙,空隙充满空气,空气传热性差,因此,卷发有隔热作用,保护头脑不受伤害等。

白种人起源于较为寒冷地区,该地区阳光斜射,光线较为微弱,紫外线也弱,当地居民体内黑色素含量低,皮肤呈浅色;身体较粗壮高大,以减少热量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较长,以预热吸进的冷空气;体表毛发密稠,以防寒冷等。

黄种人起源于温带地区,其肤色和身体特征的适应性具有黑白两色人种的过渡性。

近几百年来历史证明,以上三大人种的相互混合,又长期地稳定在一定的地域内,也能产生新的人种。如美国黑人其祖先来自非洲,它们与欧洲去的美国白人长期混合,现美国黑人体内已有20%以上白种人遗传因子,所以,在体质上已明显地区别于非洲黑人,构成新的人种。在巴西,则是印第安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中国人等的混合,经过相当长的时期,也形成了新的人种——混血人种。

三、人种的分布

美国科学家S·M长恩,在经过长达10年的酝酿和调查之后,他认为全世界有9大地理人种,并划分出32地域人种。

1.美洲印第安人种

指欧洲人、非洲人到来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个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们散布在偏僻的地区,以狩猎、采集或半农业为主,人口不多,在遗传上常呈完全独立的状态。其特征是具有棕黄色皮肤,黑色粗直的头发,铲形门牙,突出的颧骨,鼻梁较突,体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频率高,明显地不同于有联系的亚洲地理人种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亚人种

指分布于东太平洋广大地区,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群岛,直至新西兰一带的人群。他们身材高大,肤

3.美拉尼西亚——巴布亚人种

指分布在新几内亚岛、斐济群岛和西色为棕色,宽鼻型,黑色头发呈直或卷曲状,体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少。

太平洋其它岛屿的人群。其特征是皮肤呈暗棕色,圆型头,毛发卷曲,眉脊发达,鼻尖呈钩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亚人种

指欧洲人到来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征是褐色皮肤、波状或卷曲状头发,线状体型,有很大的牙齿、明显的眉毛脊,颌骨外突,体毛中等浓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很低。

5.亚洲地理人种

主要指分布在亚洲大陆,乃至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婆罗洲群岛等地的人种,又称为蒙古地理人种。其特征是皮肤呈浅黄色,头发黑而直,胡须与汗毛稀少,脸形扁平,颧骨较高,眼皮有波浪状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频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种

指分布在南亚,自喜马拉雅山南麓到炎热的印度洋地区的人群。其特征是皮肤自北至南由浅色到深色,眼睛呈蓝色,头发呈黑色或黄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频率高,不同于欧洲地理人种,而与亚洲地理人种相似。

7.欧洲人种

包括分布在欧洲的若干地域人种,以及部分散居于西亚、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种,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种。其特征是肤色浅,鼻梁高窄,头发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黄色或褐黑色,嘴唇薄,体毛浓度,胡须和腮毛特别发达。男子秃顶频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掺入A2血型,Rn型频率高。

8.非洲人种

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个非洲在内的若干地域人种,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其特征是皮肤黑至深褐色,头发短而卷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宽,颌部明显突出,体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频率高,体内常具有对疟疾有相对免疫力的镰刀形血球。

9.密克罗尼西亚人种

指分布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人群。其特征是身材矮小,肤色、毛色较深,长头型,头发多呈波纹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频率与波利尼西亚人种相似,但B型频率较高。

长恩的九大地理人种分类的长处是简便好记,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公认。但也有缺陷,如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太大了;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在体质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应考虑分开归属问题。再如长恩的人种划分都局限在公元1500年以前(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的人种分类和分布,忽视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及其以后,欧洲人、非洲人等向南北美洲、澳洲等地的大迁移,由此引起了人种大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洲、澳洲人种分布等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愈来愈靠近,由此可把南北美洲划为北美地理人种和拉丁美洲地理人种,是比较适宜的?

人种:难以划分的品种黑、黄、白,是人体的三原色。然而经过若干万年的演化,如今却辐射出了五彩缤纷的光芒。

科学调查证实,今天的地球上已有不同人种60类。18世纪,瑞典生物分类学家林耐曾对人类的系统位置作了科学的划分。

他把人和猿划归为一个大的灵长类群,又按照在生殖上可以互相沟通的标准将世界不同人种划为同一的智人种。

在智人种之下,又依据肤色的不同将世界人类区划为欧洲白色人种、非洲黑色人种、亚洲黄色人种以及美洲红色人种等四大人种。

林耐的划分,特别是对人猿系统位置的划分、智人种的划分,是十分科学的,至今仍被沿用。

但他的四大人种的地理区划,却在日后的应用中显得不够完善和准确,因为各大洲的地理区划和人种肤色的分布并不一致。

如:亚洲人的肤色并不都是黄色,非洲人的肤色也并不都是黑色,白色人种的分布也并不局限在欧洲。

人口众多的印度人地处亚洲,但他们的肤色比起非洲北部人群来也许还要黑。

而欧洲北部斯堪的那维亚岛上的牧鹿部落拉普人,从肤色上看更接近亚洲的黄色人种。

至于南欧人种和北非及地中海沿岸人种的肤色也难以划分清楚。再如美洲红色人种之说,更与事实不符,美洲原有居民——印第安人的肤色近似黄色人种,考古学证明,他们的祖先是在二三万年前由亚洲大陆进入美洲的。

至于红色一说可能是由于欧洲人在进入美洲时,对印第安人在宗教仪式中用赭土涂身的习俗产生的一种误解。

今天的美洲,不仅生存着与黄色人种同一祖裔的印第安人,还有来自欧洲的大量移民以及众多的非洲黑人,那里已经成为各肤色人种混居的

“新世界”,居民肤色就像画家手中的调色盘一样,难以划分清楚。要精确划分人种的肤色,就必须弄清肤色形成的规律,揭开肤色产生的奥秘。

一个人的肤色,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皮肤的折光性、毛细血管的分布、血液流量等,但最主要的是决定于皮肤内的色素物质。

色素物质位于人体表皮基部的色素细胞上,在显微镜下观察,色素是一些细小的褐色颗粒。

色素分布愈多愈密,则人体肤色就会愈深愈重;相反色素分布愈少愈稀,则人体肤色就会愈白愈淡。

据统计,不同肤色人种的色素细胞量是不同的,在每1平方毫米内,白色人种的色素细胞约在1000个以下,黄色人种则在1300个左右,而黑色人种则超过了1400个。

人体肤色有着稳定的遗传性,人生下来皮肤便有一定的基色,即使一时晒了太阳,色素有所增长,或者由于血管扩张,血液流量增加,使皮肤变得又黑又红,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仍会恢复原有的性状。

由此可见,人体肤色是受遗传物质控制的,有稳定的遗传基础。目前对控制肤色的遗传因素问题尚难作出明确的结论,但是已经弄清了色素产生的生化过程。

色素的形成主要是与一种蛋白类的酶有关,这种酶称作酪氨酶,在它的作用下,可使细胞内的酪氨酸转化为色素构成物。

如果缺少了这种酶,就会使色素细胞失去功能,不能产生色素物质。假如一个人从父母双方获得的遗传物质中,缺乏这种酶类产生的遗传因素,就会患色素缺失症,即白化病。

这种病人由于色素先天缺失,皮肤及毛发的颜色均呈白色,眼睛由于没有色素覆盖,呈现红色。

根据遗传学临床统计,患此类白化症的遗传病者,约在2万个新生儿中便有一例。

色素的功能是参与皮肤的保护作用。色素决定着皮肤的颜色,也决定着皮肤的屏蔽功率。

它可以防止过多的阳光紫外线对机体的损伤,以及过多的红外线热辐射到达机体深部。

因此,人体肤色受内部遗传物质的控制,同时还随着外界阳光强烈程度的压力和选择。

在阳光强烈的热带地区,色素浓重的黑人就比色素稀少的白人有更大的适应力。

在炽烈的光热辐射下,白人会有较高的皮癌发生率。相反,如果在寒冷的地球北部地区,深肤色反而成为不利因素,有关材料证明,在朝鲜战场上,黑人比白人更易冻伤。

可见,肤色深浅的变化及其分布与外界环境的选择有关,色素的产生与活化也常常离不开环境的刺激与诱发。

又如,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短波光线,它可杀伤人体内的微小细胞,也可促成人体内维生素D的产生,使人体的醇类物质(如麦角醇等)在紫外线光能作用下转化为维生素D,而维生素D又可促进人骨组织对钙、磷的吸收,从而使骨骼发育硬化。

如果缺乏必要的紫外线照射,影响维生素D的产生,就会导致人体软骨病和佝偻病的发生。

因此,在常阴、多云的欧洲大部分地区,具有浅肤色的白色人种也是一种有利适应的特征。

他们可以从阳光中吸取足够的紫外线,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婴儿在生长期,医生常嘱咐要多晒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人体肤色的变化,决定于皮肤内部色素量的变化,而色素量的变化,又是对外界光照强烈程度长期适应的结果。

可以说人体肤色是自然界在人体上打下的烙印。在地球上不同人种肤色的分布,人体色素深浅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与阳光辐射强弱程度相对应的。

色素多、肤色深的人多集中在阳光充足的地球赤道附近。随着地球纬度的推移,离赤道愈远,阳光愈弱,则人体的肤色也就愈浅愈淡。

在亚洲,南亚人的肤色比北亚人的肤色要深;在欧洲也是这样,南欧人的肤色比北欧人的肤色也要深。

人种肤色随环境而变化的事实,冲破了林耐按各大洲区划人种肤色的划分。

1775年,即在林耐提出人种划分之后的40年,德国一位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又公布了一个新的人种划分方案。

布氏把世界人种分为五大人种,即尼格罗人种(初称埃塞俄比亚人种)、蒙古人种、马来人种、美洲人种和高加索人种。

他用尼格罗人种(尼格罗为拉丁语,意为黑色)代替原来的非洲黑色人种,范围除包括中、南非黑色人种外,还有美洲黑人及散居各地的黑色人种,近些年有人主张把尼格罗人种与澳大利亚深色人种合称为赤道人种。

布氏又用蒙古人种和马来人种代替原来的亚洲黄色人种,蒙古人种包括亚洲北部及东部的中国、日本等地人种,但是今天人们还习惯于把马来人种并于蒙古人种之内。

布氏提出的美洲人种包括原居美洲的印第安人种,近年来也有人主张把印第安人种和蒙古人种合并称为亚美人种。

最后布氏以高加索人种代替欧洲白色人种,其范围除包括大部欧洲外,还有北非、西南亚及地中海沿岸的白色人种。

显然布鲁门巴哈的人种划分,比起林耐的四大人种划分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在布氏之后,人们为了准确划分人种,在肤色之外又增加了头型、鼻型、眼色、发型、发色以及血型等方面的人种划分。

在长期的人种划分实践中,人们感到:人类最大的特点便是不断流动,并在流动中产生了人种特性的分化,但也产生了人种特征的不断融合。

因此,仍然难于找到一个完全适用的有效的人种划分方案?

地理人种

在相当于洲的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离所形成的在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又称洲区人种。它是包含地域人种和小人种的最大的人种分类单位。由德国B伦什于1929年首次提出,美国SM加恩在1961年给予科学定义,并使用推广。

地理人种是人群对相当于洲区范围自然环境的长期而连续地适应所产生的结果。同一地理人种内的不同人群仍有各种差异,但他们的共性要大于差异性。地理人种分布范围相当于洲,但与各洲界不完全重合。例如,欧洲地理人种的最东端不是欧、亚两洲的交接处,而在西亚;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的人群,不属于非洲地理人种,而属于欧洲地理人种。地域人种是在一定地域内长期内婚的人群。它是一个自然人群,是人种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为地理人种下的次一级单位,包括若干小人种。小人种是最低一级人种分类单位,它不是地理隔离的产物,而是由于小区域内人口稠密,社会习俗不同,本地出生的人不需远离本土婚配而形成的单独遗传的人群。1961年,加恩将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大地理人种。

①亚洲地理人种。又称蒙古地理人种。是居住在亚洲大陆(除西亚)及其附近岛屿,以及北美洲北极地区的人群,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等。

②欧洲地理人种。又称高加索地理人种。是主要居住在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的人群,包括东北欧地域人种、西北欧地域人种、阿尔卑斯地域人种和地中海地域人种等。1500年以后,欧洲地理人种经历了一场异常迅速的扩张活动,大量移居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③非洲地理人种。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是主要居住在非洲撒哈拉地区以南的人群,包括森林尼格罗地域人种、俾格米地域人种、班图地域人种、布须曼和霍屯督地域人种(即开普地域人种),以及东非地域人种、苏丹地域人种和南非有色地域人种等。1500年以后,随欧洲地理人种大量迁入美洲,非洲地理人种亦大批移入北美洲、加勒比群岛等地区。

④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是原居住南、北美洲和加勒比群岛的人群,包括北美印第安地域人种、中美印第安地域人种、南美印第安地域人种、福吉安地域人种(即火地岛地域人种)等。1500年以来,欧洲地理人种的迁入,使美洲印第安人种人数大减,且大都被迫离开原居住地。现在的北美洲居民不少是非洲人和欧洲人的混血后裔,南美洲居民大量是印第安人与欧洲人的混血后裔,加勒比地区居民不少是印第安人和非洲人的混血后裔。

⑤印度地理人种。是居住在印度次大陆的人群,包括印度地域人种、达罗毗荼地域人种等。

⑥澳大利亚地理人种。原居住于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人群,包括已于1876年灭绝的塔斯马尼亚地域人种,以及默里澳大利亚地域人种和卡奔塔澳大利亚地域人种。由于18世纪以来欧洲人的大量迁入,现在欧洲人及其与当地人的混血后裔已占澳大利亚居民的绝大多数。

⑦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又称美拉尼西亚-巴布亚地理人种。是居住在新几内亚、斐济群岛和西太平洋其他岛屿的人群。

⑧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居住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以及西南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人群。

⑨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居住于东太平洋广大地区,自夏威夷、波利尼西亚群岛到新西兰一带的人群。有的学者主张把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划入澳大利亚地理人种,成为澳大利亚地理人种中的一个地域人种。

有的学者则提出,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应合为太平洋地理人种。还有的学者认为,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可合为大洋洲地理人种。所以有7~9个世界地理人种划分的不同方案?

《科学》:人种区分的意义何在

不同的“人种”,虽然有明显的体表特征,但遗传的差异程度其实是非常小的。不过,我们可以利用遗传资讯,划分出不同的人群,这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在美国,随便站在哪个大城市的街头环顾四周,你都会发现人们的外貌多姿多彩。皮肤有白有黑,头发有直有曲。人们常常根据这类体表特征,加上地理起源与文化,将自己和其他人区分为不同的“人种”。但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种的概念究竟有多少依据呢?

比如某人有着一对蓝眼睛和满头卷发,除了告诉我们他拥有生成这些特征的相应基因以外,体表特征还能揭示有关这个人的遗传组成的更多信息吗?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一个原因在于,“人种”从未严格定义过,把某人划入某个人种所依据的习惯上的标准,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例如某人在美国被划入“黑人”,在巴西则可能被认为是“白人”,在南非则可能被归入“有色人种”(既非“黑人”又非“白人”)。

人种的通行定义,最好是根据先天易患某些病的倾向来划分。例如,镰状红血球的病例通常发生于血统中非洲或地中海成份较多的族群,而囊肿性纤维化在欧洲裔族群中发病率高得多。此外,一些研究提示,某些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对于非洲裔美国人的效果可能比其他族群的效果差,尽管这些研究成果一直存在着争议。

过去几年中,科学家收集了世界各地不同族群遗传结构的大量资料,以探索族裔和疾病模式之间的联系。这些资料逐渐回答了几个敏感且争议很大的问题。一、遗传资讯可以区分同出一源的人群吗?这样是否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其特定的族群归属呢?二、这种划分与现今通行的人种分类是否能很好地吻合?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根据以遗传资讯为基础的人种分类或通行的人种分类,是否有助于揭示各种人群的患病规律以及药物治疗对他们的效果?

一般说来,我们倾向于对第一个问题说“是”,对第二个问题说“否”,而对第三个问题,我们也说“是”,但要附加某些限制。我们的答案基于有关人种和遗传学的若干概括性结论。有些人群的遗传特性的确有别于其他人群,但如何划分人群,则与你考察的基因有关。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你的肤色基因你可能被划入某一族群,但如果换另一个特性来作为衡量标准,你又可能被归入另一族群。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大约90%的人类遗传中的变异,出现在居住于同一大陆的人口中,其余的10%才表现为各大陆的遗传差异。换言之,来自不同大陆族群的人,彼此间的差异平均仅比来自同一族群的人稍微大一点。因此各个人类族群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但常常仍可区别开来。

人的分类

为了找出人种的社会定义与遗传渊源之间的关联,科学家首先需要有一种根据族裔来分类人群的可靠方法。过去10万年间,具有现代解剖结构的人从非洲迁徙到世界上其他地区,而人口数量也一直在急剧增加。这一扩张过程在人类的DNA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遗传学家利用DNA的多态现象,具体地说就是DNA中碱基对序列的微小变异,来判定不同人群间的关联程度。这些DNA多态绝大部分并不出现在基因内(基因是编码制造蛋白质的信息DNA片段,而蛋白质则是人体的主要组分之一,它负责进行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因此这些常见的变异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它们不会直接影响特定的生物特征。不过,少数多态却存在于基因内,它们可能导致个体间的差异,并导致遗传疾病。

科学家在对人类基因组(即全部的细胞核DNA)进行测序分析时,鉴定出了数百万计的DNA多态。这些多态在各个族群中的分布状况,反映了这些族群的历史,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为了区分不同的人群,理想的遗传多态应当是属于某一族群所独有,也即它存在于某个族群的所有成员中,但在其他族群的成员中则完全没有。然而,人类各大族群彼此分居的时间太短,而彼此混血的现象却十分显著,因此这类“独家”的特征是不可能存在的。

不过,我们可以利用在世界各地出现频率不均的遗传多态性,来粗略地分类人群。一类颇为有用的遗传多态是Alu,多态偶尔会复制,复制的拷贝将随机插入原染色体或另一个染色体的某一新位置(通常是不影响邻近基因功能的一个位置)。每次插入都是独一无二的事件,而且Alu一旦就位,就不动了,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因此,如果发现两个人的Alu不但碱基序列相同,而且位置也相同,那么这两人必定是某一共同祖先的后裔,正是这位共同祖先把那个特殊的DNA片段遗传给了他们。

本文作者之一Bamshad与美国犹他大学的科学家B.Jorde、Stephenooding和.Scottatkins以及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MarkA.Batzer合作,检验了出生于次撒哈拉非洲地区以及亚洲和欧洲的565位人士中的100种Alu多态。我们首先确定他们每个人都有哪些Alu多态,然后我们把这些人的所有识别资料(例如原藉地及族裔等)从数据中去掉,完全根据他们的遗传资讯来分类。

我们的分析得出了4个不同的人群。为了确定每个人的归属是否符合通行的人种或族裔分类,我们把上述识别资料又重新加入到数据中。结果发现,4个群体中有2个完全由非洲次撒哈拉地区出生的人组成,其中1个几乎是清一色的(刚果)姆布蒂俾格米人(MbutiPygmies)。另外2个群体则分别由欧洲和东亚出生的人组成。我们还发现,使用60种Alu多态,就能以90%的准确度判别每个人的出生地。但是,如果要达到接近100%的准确度,就必须使用大约100种Alu多态。

其他研究得出的结果也大同小异。以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Feldman的实验室里工作过的遗传学家A.Rosenberg与K.Pritchard曾对来自非洲、亚洲、欧洲及南北美洲52个族群的1000多人检验过大约375种名为“短纵列重复顺序”(shorttandemrepeat)的遗传多态。在考察了这些遗传多态出现的不同频率以后,他们得以把这些人划分为5个不同的族群,他们的祖先主要因地理障碍(大洋、沙漠或高山等)而无法互相通婚。这5个族群是:非洲次撒哈拉人、欧洲人与西亚人(喜马拉雅山以西)、东亚人、新几内亚与美拉尼西亚原住民以及美洲原住民。这两位遗传学家还分辩出了每个主要地理区内的次群体,它们通常对应于每位受试者自报的族群。

这些研究的结果揭示,遗传分析可以区分出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人群。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持谨慎态度。最容易分辨开来的人群,是那些彼此间远隔千山万水的群体。地理距离的遥远使这些群体之间具有最大的遗传差异。相反,当Bamshad及其同事们根据他们选定的100种Alu多态,尝试把来自印度南部的一批人划入一个单独的群体时,却发现这些印度人不是同欧洲人就是同亚洲人比较亲近,而他们彼此却没有这么亲近。换言之,由于印度在遗传上受到欧洲和亚洲千丝万缕的影响,在印度次大陆出生的人反而不能形成一个有“独特性”的遗传族群。我们认为,对于那些其祖先在历史上曾与众多族群有过通婚经历的群体,需要考察数百种或许是数千种遗传多态,才能确定彼此间的关系。

人种与遗传

既然利用遗传资料可以把人类大致划分为几个大的群体,那么通常的人种概念是否反映了不同族群间深层的遗传差异呢?有些例子显示是可以的,但更多的例子显示的是不可以。例如,根据肤色或面部特征来划分人种已成惯例,而这两者都是受自然选择影响的性状,而不反映族群的遗传组成。非洲次撒哈拉地区居民与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肤色或许如出一辙(这是由于他们都必须经受强烈的日晒),然而他们的遗传组成却大相径庭。

反过来,两个遗传组成彼此相似的群体,也可能经受不同的自然选择压力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选择可能会放大这两个群体间的某些差异,使得他们看上去的差异大于实际上的差异。肤色之类的性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强烈,不一定能反映形成Alu或短纵列重复序列等中性遗传多态分布的过程。因此,把受自然选择影响的性状作为划分人群的指标是不合适的;这类指标有时会使人们误认为两个本来几乎不相干的群体存在着某种遗传上的关联。

我们还可以用各种族裔都有的美国人,作为另一个例子来说明分类人群的难度之大。大多数自认为是非洲裔的美国人,其较近的祖先都在西非,而西非人的遗传多态频率,一般都明显不同于欧洲人、亚洲人和土著美洲人。然而,非洲裔美国人与西非人的基因变异范围却不一致,这是因为历经好几个世纪之后,非洲裔美国人已经同来自非洲其他地方乃至非洲以外的族群广泛地通婚融合在一起了。

过去几年间,美国宾州大学的D.Shriver及霍华德大学的A.Kittles确定了一组特殊的遗传多态,可用来评估每个人的基因组中,源于各大洲的基因所占的比例。他们发现,非洲裔美国人的基因,平均有80%来自西非,但就个体而言,从20%到100%的都有。此外,许多人认为自己是纯正的欧洲人,但遗传分析表明,不同族群的融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Shriver的分析揭示,有30%自认为是“白人”的美国人,基因组里源自白人祖先的基因不到90%。因此,对于很大一部分美国人来说,自报祖先不一定能正确反映他们的血统构成状况。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说通常的人种概念在许多情况下同一个人的实际遗传背景是不相符的。

族裔与健康

了解人种与遗传差异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某些遗传多态的出现频率因人群而异,其中几种多态对人的健康有独特的影响。例如,造成镰状红血球病以及某些囊肿性纤维化病的突变基因,因为分别能抵御在非洲和欧洲流行的几种疾病,因而其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就上升了。从亲代遗传了一个镰状红血球基因的人,对疟疾有一定的抵抗力;而遗传了一个囊肿性纤维化基因的人,感染霍乱之后不容易脱水而亡。只有不幸遗传了一对突变基因的人,才会发病。

艾滋病是当代最可怕的瘟疫之一,而遗传变异对于一个人是否容易染上艾滋病也起着一定作用。编码一种特殊的细胞表面受体——称为5号化学增活受体(chemokinereceptor5,缩写为CCR5)——的基因通常在每个人身上有两个拷贝,但某些人的两个拷贝存在小部分碱基对缺失,结果使得这些人无法产生细胞表面的CCR5受体。艾滋病元凶HIV病毒的绝大多数毒株都是结合CCR5受体后才能进入人体细胞,因此缺乏CCR5受体的人对HIV-1感染具有抵抗力。但CCR5受体基因的这种多态几乎仅存在于来自东北欧的人群中。

CCR5的另外几种多态不能防止HIV-1感染,但能影响HIV-1感染后的病情发展,例如艾滋病发作和致人死亡的速度。这类遗传多态有一部分对于不同的人群具有相似的作用,但其他一些多态则只能改变特定人群中疾病发展的速度。例如,有种遗传多态可以延缓欧洲裔美国人疾病的进程,但却加快亚洲裔美国人疾病的发展。研究人员只有能够把人划归为适当族群后,才能研究这类因群体而异的效应,并利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导临床治疗。

在上述例子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情况中,一种遗传多态对于某一疾病有较大的作用。如果遗传检验花钱不多而且很有效,那么可以对所有的人进行遗传普查,以确定他们是否携带这类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种。但事实是遗传检验的收费现在仍然高昂。或许更为重要的是遗传检验引起了人们对隐私和认可等问题的担忧:有些人可能不想知道他们的遗传背景会增大罹患某种疾病的风险。在这些问题得到更妥善的解决之前,患者自报的族裔身分将依然是医生们手中一项非常有用的诊断工具。

对于某些在特定人群中流行很广的疾病,族裔背景很可能与之有关系。大多数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都是若干基因中的遗传多态累积作用的结果,而每个遗传多态本身对病情的影响都很小。最近的研究提示,对于某个人群起着一种作用的遗传多态,在其他的人群中可能起着另一种作用。这种复杂的现象可能大大增加医生们利用遗传多态检查结果作为治疗参考的难度。对于复杂的疾病,我们还必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确定基因与环境因素,目前医生可能还只能依靠病人的族裔资料,来决定最有效地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案。

人种的医学意义近年来,在健康护理中,族裔的重要性特别容易引发争议。

2003年1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发布准则,建议所有临床试验都要收集人种和族裔的资料。

一些研究人员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族群间的差异极小,而且按人种把人分类的做法在历史上弊端甚大,因此在遗传和医学研究中,不该再让族裔扮演任何角色。

他们主张FDA应该放弃先前发布的建议,而要求研究人员在进行临床试验时注意收集每个人的基因组资料。

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只有通过族裔资料,包括以肤色为判据的通行人种定义,我们才能搞清人群间的遗传和环境差异对疾病有何影响。

只有进一步研究人种是否一个合适的有效科学变数,这场争论才会得到解决。

2003年3月20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针对人种的医学意义,发表了争论双方的一组论文。

其中一篇是美国芝加哥罗耀拉大学Stritch医学院的S.Cooper、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S.Kaufman以及英国牛津大学的Rykard合著的文章,他们认为人种不能成为医生为患者选择某种特定药物的依据。

他们特别指出,关于人种差异的两个发现,现在学界认为都有问题:第一、合并使用某些血管扩张剂,可以治疗心脏衰竭,但是对于非洲裔疗效更好。

第二、血管收缩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对于非洲裔病人几乎无效。

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NeilRisch为首的10位学者,在另一篇文章里提出了反驳,认为不同人种和族裔,彼此存在遗传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医学上很重要。

他们引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Ⅱ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率依人种而异,即使在教育和收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考虑进去以后,依然无法消除人种的影响。

这些论战口气激烈,这既有科学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方面的因素。许多生物医学研究并没有为族裔判定下严格的定义,研究者只是依靠通用的人种分类来推断患者的族裔。

以族裔的重要性为焦点的论战,也揭示了人种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观点的影响。

在有些情况下,以地理和文化定义的族群,也与一些涉及健康的遗传多态有关联,因此医生应弄清病人的族裔身分。

而且,不同族群的生活环境或生活经历不同,都会对健康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族裔身分也能反映有医学意义的非遗传因素。

就算不论人种遗传学的医学意义,这些研究成果本身也令人兴奋。数百年来,人们一直想知道各个人类族群的来历和彼此关系;对于人类体表差异的起源,早就有各种猜测,至于人群间的生物差异究竟是仅限于外貌,还是有深刻内因,更是议论纷纷。

借助于新的基因资料和分析方法,现在我们终于可以逐步揭开这些问题的奥秘。

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生物学本质,以及各族群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2003年3月20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针对人种的医学意义,发表了争论双方的一组论文。

其中一篇是美国芝加哥罗耀拉大学Stritch医学院的S.Cooper、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S.Kaufman以及英国牛津大学的Rykard合著的文章,他们认为人种不能成为医生为患者选择某种特定药物的依据。

他们特别指出,关于人种差异的两个发现,现在学界认为都有问题:第一、合并使用某些血管扩张剂,可以治疗心脏衰竭,但是对于非洲裔疗效更好。

第二、血管收缩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对于非洲裔病人几乎无效。

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NeilRisch为首的10位学者,在另一篇文章里提出了反驳,认为不同人种和族裔,彼此存在遗传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医学上很重要。

他们引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Ⅱ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率依人种而异,即使在教育和收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考虑进去以后,依然无法消除人种的影响。

这些论战口气激烈,这既有科学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方面的因素。许多生物医学研究并没有为族裔判定下严格的定义,研究者只是依靠通用的人种分类来推断患者的族裔。

以族裔的重要性为焦点的论战,也揭示了人种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观点的影响。

在有些情况下,以地理和文化定义的族群,也与一些涉及健康的遗传多态有关联,因此医生应弄清病人的族裔身分。

而且,不同族群的生活环境或生活经历不同,都会对健康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族裔身分也能反映有医学意义的非遗传因素。

就算不论人种遗传学的医学意义,这些研究成果本身也令人兴奋。数百年来,人们一直想知道各个人类族群的来历和彼此关系;对于人类体表差异的起源,早就有各种猜测,至于人群间的生物差异究竟是仅限于外貌,还是有深刻内因,更是议论纷纷。

借助于新的基因资料和分析方法,现在我们终于可以逐步揭开这些问题的奥秘。

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生物学本质,以及各族群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最新小说: 穿越从语文书开始 八零好福妻 九零福运小俏媳 开局签到西游送太乙真人 我靠着茶里茶气嫁给了豪门大佬 成为反派得不到的黑月光 炮灰王妃今天洗白了吗 从木叶开始的宇智波琴川 团宠小祖宗九百岁 谍海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