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势力经过大战,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和损耗,都需要休养生息,好迎接下一次的暴风骤雨。虽然说唐军这次损失最重,但是他和突厥联盟,仍然不可轻视。大隋偏安一隅,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兼南方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也不是短期能够扫灭的。瓦岗军自然不用说,猛将如云,兵精粮足,不是其它两方势力可以比拟,只是财力略显不足。
这时候,东岭关总兵府里,瓦岗军主要的将领济济一堂,正在开会研究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有不少将领都认为,既然唐军和隋军忌惮瓦岗军的战力,那么瓦岗军正好趁势进攻唐军或者隋军,绝不能让他们有喘息之机。只有以徐茂公、魏征和李靖少部分人认为,大战之后,瓦岗军也应该休养生息,补充战损和再次集聚财力,好应付下一次的战斗。并且他们认为,一旦瓦岗军向唐军或者隋军任何一方进行军事行动时,另一方绝不会按兵不动。
持两种观点的人数虽然相差很大,但是随着辩论,反而是只有少部分的主张休养生息的人渐渐占据主动。徐茂公等人认为一:瓦岗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地理位置,只要是这种位置就免不了被两方势力针对;二,只要瓦岗针对隋军或者唐军任何一方,另一方自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从背后对瓦岗军进行掣肘;三,大战过后,瓦岗各种军用物资损耗殆尽,尤其是八牛弩箭矢几乎消耗一空;四,无论是唐军还是隋军并没有伤及根本,绝非短时间能够消灭的。
听到徐茂公他们有理有据的一番说辞,以程咬金等人为首的主战派再也不喊着要打要杀了。他们原以为打仗很简单,我能打过你们,我就追着打,哪里想过还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不过,他们并不是笨蛋,道理还是能听懂的。双拳难敌四手,他们也清楚,既然打一个会招惹到另外一个,他们也不再坚持继续追击。
不过,程咬金他们有生出新的疑问,难道说唐军和隋军永远没法下手吗?就是再等三五年,他们一样有可能相互结盟,对抗瓦岗军。这种被他们夹在中间的局面该如何破解呢?这个问题不仅程咬金想知道,其他的人也一样想知道怎样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难道说瓦岗军只能被动的死守在这里,等着被他们蚕食吗?
这个问题沈厚和徐茂公、李靖等人也探讨过,目前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过这个问题也不紧迫,估计一年半载内,无论是唐军还是隋军都不会对瓦岗军发动攻击,因此大家可以从长计议。虽然现在没有妥善的好办法,但是大家都倾向于坚守五关,以这五关隔断大隋和唐军,然后先想法消灭唐军。只是把唐军消灭后,又牵扯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突厥。现在西北的游牧民族突厥、吐谷浑、鲜卑等都有唐军隔断。何况如今唐军和突厥结盟,也为消灭他们增加了很多困难。这让沈厚等人觉得首先消灭唐军完全不可行,否则被那些游牧民族缠身后,恐怕消灭不了大隋,反而会让大隋死灰复燃。
如果说先消灭唐军的话,会惹来更多的麻烦,那么就只能先消灭隋军了。如果想要消灭大隋,那就要杜绝唐军的掣肘。而河南和唐军并没有什么险峻的管卡,不过却有一条黄河天险。这就要求,瓦岗军在发动灭隋之战前,首先必须要巩固河南大地,绝不能让唐军度过黄河。其次要控制潼关,扼守住长安和河南的咽喉。只有用少量的兵力阻拦住唐军,解除后顾之忧才能让大军对大隋发动灭国之战。不过这些都需要时间去谋划,短时间绝无可能实施,就是潼关现在还在唐军手中。而潼关又是长安的门户,李渊绝不会让瓦岗军占据潼关,到时候免不了许多恶战。
想到这些问题,沈厚等人也感到十分头疼。这段时间瓦岗军的地盘扩大了很多,虽然说队伍也壮大了一倍,但是钱粮方面的收获还是有点紧张,尤其是钱财这方面。瓦岗军收编的十七路反王的队伍,很多都没有盔甲兵器。以前那些反王根本不在乎这些兵的生死,总是在兵员不足是抓壮丁补充,没有几个人会考虑到民生大事。
其实这种事也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很多反王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即使不是世家大族,但是随着人员的增多,里面难免会混入世家大族的士子。这些士子视劳动人民如草芥,怎么会顾惜下层官兵的生死。他们早饭后,攻破州县后,只想着自己发财,哪里会为士兵置办盔甲兵器。而瓦岗军确实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虽然也有不少士子,但是他们本身就比较开明,又受到沈厚的影响,很多人都有“民为重,君为轻”的想法。因此瓦岗军不仅对士兵的盔甲兵器十分重视,就是生活和思想上一样十分在心。这样一来,在各个方面瓦岗军付出的比大隋和唐军更多,财政就难免紧张。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瓦岗军的底蕴和大隋、唐军相差太多了。大隋就不用说了,虽然失去了北方的控制权,但是它毕竟是一个朝廷,底蕴自然不差。另外就是唐军,他得到了五姓七族的支持,这些世家大族出人出钱,他们和李渊绑在同一条大船上。五姓七族是隋唐时期最强大的一股力量,李渊的背后正因为有这些人支持,所以他才能建立大唐帝国。不过,现在有了沈厚,原本应该消亡的瓦岗不仅没有消失在历史中,反而绽放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原本杨广被奸臣宇文化及弑杀,现在也活的好好的,一切已经严重偏离了原本的历史轨迹,那么李渊还能建立大唐帝国吗?
如果李渊没有能力建立大唐,那么那些五姓七族的人还能继续支持他吗?沈厚可是知道那些人只有家族而后才有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