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刘成亲的消息,是在建安十三年正月中旬,才传到邺城的。当时就将卧病在床的梁祯给吓得跳了起来。因为孙刘一旦联姻,就意味着梁祯一年多前,在荆州垂死挣下般布下的离间局,被孙刘以一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方式,给破了。而在孙刘化干戈为玉锦之后,接下来,可有得他梁祯受了。
因此,为了避免此种两面受敌的情况的发生,梁祯必须再生一计,以挑拨孙刘之间的关系。
“太师,孙刘联姻,并不意味着荆州问题的解决,而是仅将其延后了。”董昭也是明白人,一眼就看出了孙刘联姻的背后,那隐藏着的波澜,“孙权对交州,亦是图谋已久。因此,太师不妨向陛下献策,恢复九州之制,而后将交州并入荆州。如此,不久之后,孙刘二人必定反目。”
梁祯一听,立刻来了精神:“公仁之意,一旦交州并入荆州,那于孙刘而言,便是谁能控制荆州,谁就能拥有交州。”
“正是此意。”
“哈哈哈哈哈!公仁妙计。”梁祯放声大笑,然而笑声未落,他便又想起一事,那就是合并各州的事,荀彧能答应吗?要是荀彧不答应,那他又该如何是好?
不答应,那就分道扬镳吧,还能怎么样?梁祯牙关一咬,狠心地想着。因为这天下大势,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的,而每当它运行到一个新的节点,人就必须跟着它的轨迹,做出相应的改变,否则就是逆流而动,是注定走不长远的。
而建安十三年的大势就是,刘备和孙权在联姻之后,无一不是实力大增,对北方的威慑,也是与日俱增。而与之相反的,梁祯对北方的控制力,也就是他的威望,却因前年赤壁一败,以及他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而有了江河日下之象。
因此,无论是为了自己的身前事,还是自己的生后名,梁祯都必须立刻表明态度,好给自己的追随者们,吃一颗定心丸。这也是为什么,在建安十三年之前,梁祯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顾及荀彧的感受,而暂缓称公的计划,但自这一年开始,他做不到了。
但荀彧到底跟董昭、杨修等人不同,他不是梁祯的幕僚,而是地位足以与黑齿影寒比肩的合伙人,因为荀彧所代表的,并不是荀彧这个人,而是以他为首领,以颍川士人为核心的豫州士人集团。而正是有了这个以尚书台为大本营的团体的支持,梁祯才得以“稳坐”中原。
因此,梁祯尽管早就知道荀彧的态度,但他还是想尽了方法,去避免二人决裂的后果。为此,梁祯找到了荀攸。
梁祯和荀彧,可以看成是两条流量相当的大川,而遍观天下水文,还真没有哪两条旗鼓相当的大川,最后能汇聚成一体的。因为它们的能量都太大了,若是真合二为一,那对当地的生态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因此,两条大川之间,仅能依靠一些流量较小的支流来互相联络。
而荀攸所充当的,就是这一角色。这二十多年来,荀彧和梁祯二人观念相左,又或者预感自己接下来的动作会引起另一人的不安时,荀攸就会主动担起这“传声筒”的职责,以便两位巨头能够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摸清对方的底线,以避免可怕的冲突。
梁祯让荀攸带给荀彧一句很令人玩味的话,梁祯表示,赵温年老,已经不再适合担任职责相当于丞相的司徒一职,而荀彧担任尚书令多年,政绩卓著,无论是汉帝,还是内外两廷的官员,都对荀彧赞不绝口,故而梁祯希望荀彧能够接替赵温,出任司徒一职。
之所以说这是句很令人玩味的话,是因为此刻的汉庭之中,除了自封为太师,位与三公同的梁祯之外,货真价实的三公,就只剩下赵温一人。而赵温本人,由于一直没有获得“兼录尚书事”的权力,故而一直处于有职无权的状态,没有权力,自然就不会有人肯舍命相随。因此,赵温的去留,其实就是梁祯一句话的事。
因此,留一个与自己名义上地位相当的赵温担任司徒,对梁祯的权威而言,其实是不会造成太大挑战的。但如果是荀彧来当这个尚书令,就完全不同了。因为荀彧的能量,可是真的与梁祯相差无几的。因此,他在职务上,就必然要比梁祯低半阶,如此,方能显出尊卑,整个汉庭的运作,也才不会乱套。
所以,一旦荀彧答应了梁祯,接替赵温出任司徒,那想必,不久之后,就会有人上书梁祯,让梁祯效法当年的董卓,“创造”出一个位在诸侯王上的官职来,来显示自己的地位与权威,同时维持“君臣伦理”的完整。
荀彧是何等聪慧之人,因此他对梁祯的心思,又怎能不知?只是,这件事,他是铁了心要与梁祯抗衡到底的了,哪怕梁氏与荀氏之间,已存在姻缘关系。
“侄儿,你就回禀太师,言赵温长者,在位十余年,并无过失。不可无故免之。另外,彧才疏学浅,不可担此司徒大任。”
荀攸一听,额头上立刻浮现出一个巨大的“川”字,因为他也是聪慧之人,一听就知道,荀彧这话,已经不仅仅是自谦了,而是明着在跟梁祯叫板了。
“叔,此事关系重大,还请好好考虑。”
荀彧又何尝不知,这事所牵涉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他跟梁祯之间的个人恩怨,更关乎到他颍川荀氏的前程!因为在汉灵帝年间,颍川荀氏还只不过是一个屈伸于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类顶尖望族的光环之下的次等士族。是梁祯,通过与荀氏联姻的方式,一点点地将颍川荀氏从朝堂中的地位,拔高到了足以与当年汝南袁氏相媲美的地步。
若是这次拒绝了梁祯的好意,那接下来,荀氏所必须面临的,很可能就是跟崛起一般迅速的衰败了。
因此,若是单纯地从个人利益及家族利益的角度出发,荀彧是定然要毫不迟疑地接受梁祯的示好的。但这世上,终究还是有人认定,有的东西,总是要比利益与权位要高一筹了。这类人,在史书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国士!
荀彧是国士,因为他不仅才能秀出,更重要的是,他心中,一直装着汉庭。而这种人,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不多见了。
董卓曾经心怀汉庭,但在几经挫折后,他放弃了心中所想,从“半生不解甲,只盼西州宁”的少年,成为了残暴好色的董太师;袁绍曾经心怀汉庭,但在几经挫折后,他放弃了心中所想,从“孤身三尺剑,敢撼魔王殿”的少年,成为了先据河北,再图天下的袁公。
刘备曾经心怀汉庭,但在几经挫折后,他放弃了心中所想,从“弱冠起义兵,锄贼护汉庭”的少年,成为了强夺同宗基业,以图问鼎中原的一代枭雄;梁祯也曾心怀汉庭,但在几经挫折后,他也放弃了心中所想,从“横戟阴山下,胡马休得度”的少年,成为了党同伐异,肃清异己的梁太师。
只有荀彧一人,一直在为了这个在漫漫长夜的风雨之中,摇摇欲坠的汉庭,呼喊着,奔走着,努力着,尽管无论他如何做,这条路的尽头,依旧是一片漆黑,光明难觅。
荀攸带着一丝失望,一丝忐忑,来找梁祯复命。但梁祯的反应,却让他甚感意外,因为梁祯脸上,并没有浮现出荀攸所设想的失望,或是愤怒,而是露出了一丝透露出欣慰之意的笑容。仿佛荀彧的严词拒绝,才是梁祯想要的结果。
但很快,荀攸就推翻了自己的推测,因为梁祯的下一句,就是让他再去找荀彧一次:“公达,再劳你跑一趟,再述祯之意。”
梁祯让荀彧担任三公的决心,同样是坚定的。因为只有荀彧点头同意,他才能名正言顺地向汉帝提出,并十四州为九州的事。此外,也只有这两件事都办成了,梁祯才能放心大胆地给追随自己多年的老兄弟们,加官进爵。
荀攸带着更为忧愁的神色,再次找到了自己的叔叔荀彧,这一次他没有先开口,因为荀彧的眼神,已经告诉他,自己要说的话,叔叔都知道,且显而易见的是,荀彧的意志,跟上次一样坚定。
无奈之下,荀攸只好再次回禀梁祯,表示荀彧依旧不愿意出任三公。梁祯脸上,依旧没有浮现出一丝失望之色,仿佛这一次,荀彧拒绝,同样才是梁祯心中想要的答案。
就这样,荀攸一次又一次地充当梁祯的使者,给荀彧传递梁祯意欲让其出任三公的消息。而荀彧,则一次又一次地婉拒了梁祯的意见。
终于,梁太师的脸上,表露出一丝厌烦,但太师还是没有将怒气表达出来,而是让荀攸,带给荀彧一句话:“南君是个好细君,她的两个儿子,也甚得心。”
在荀攸看来,这已经是一句白得不能再白的话,那就是只要荀彧同意出任三公,那梁祯的继承人,就必定是三丫所出的那两个,身上流淌着一半荀氏血脉的孩子。因此,待到梁祯百年之后,荀氏的尊荣,就必定能达到与梁氏并肩的地步,这可是这数百年来,多少世家,多少望族,可望而不可得的机遇啊。
“侄儿,光烈皇后之事虽美,但亦不要忘了吕后故事,”荀彧的言语,总是那么犀利,且一针见血。
荀攸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因为他先前,也确实是陷进了荀家若跟着梁祯走,那日后,必定是尊荣的外戚这一幻象之中,而近乎忘记了,这两汉四百年间,外戚集团的下场都是怎么个样子的了。
但这些话,终究是不能让梁祯听见的,因为这番话若是传到了梁祯耳中,那荀氏估计就要成为在梁祯心目中,比荆州刘备,江东孙权,更加可怕的敌人了。因为后两者都是外患,而前者,则是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