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边疆的惨烈厮杀,千里之外的汴京城看似风平浪静,但内里却也早已是暗流汹涌,跌宕起伏。
在文武百官的拥护之下,曹太后垂帘听政,执掌玉玺,就连永安帝自元祐帝手中接过去的罗网,也开始出现了分裂的趋势。
一部分是永安帝上任之后,新安插入罗网的心腹之人,也有一些是原来的老人,选择倒向了如今的新主子。
而另一部分则是原先罗网的老人,在罗网还没被卫允打散重组,重新扩增之前的那些个老人的带领之下,投向了曹太后那边。
好在如今有西夏在外虎视,二十万大军逼近西北边境,激烈的战事已然展开,朝堂之上的诸公倒也算是齐心协力,还尚未展现出分化站队的局面,曹太后和永安帝也都将心思放在了西北的这场大战之上,还没来得及撕扯。
总之,就是双方现在有着共同的敌人,而且这个敌人足够的强大,让双方都不敢在这个关节作妖。
还有一点,那就是双方现在还需要维持这种和平友好的合作状态,各取所需,互相借助彼此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永安帝虽然是被迫接受曹太后的垂帘听政,但说实在的,满朝文武,皆是元祐帝时期留下的老臣,永安帝确实需要借助曹太后的垂帘,借助元祐帝对朝臣、对朝局,乃至对整个天下留下的影响,来逐步的收拢这些先朝老臣们的心,以完成先朝至新朝的过度。
而曹皇后呢,则是希望大周的朝局能够一成不变的维持元祐帝在位之时的模样,希望能够延续元祐帝的统治。
双方几乎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而今在朝堂之上,曹太后虽然甚少说话,可每次遇见什么大事儿,需要用到玉玺的时候,都需要经过曹太后才行。
卫允对此也只是笑笑,不想说些什么,他没法理解这些所谓的朝臣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好好的和新帝一起治理朝廷不好么,大家齐心协力安安稳稳的过度,富国强兵,破西夏,灭辽国,横扫**,让天下再度回归一统,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不好么。
非得要作,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非得让曹太后出来垂帘听政,还说什么民间流言四起,国祚不稳,须得太后出面,稳定超纲。
元祐帝在位期间,确实是励精图治,国泰明安,在不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名望都非常高。
可这并不是让太后出来锤炼听政的理由,就如同卫允那日在朝堂之上说的那样,当今永安帝乃是元祐帝的继子,是正式册封过的太子,是元祐帝遗诏之中亲自选定的皇位的继承人。
按世俗的说话,继子便是承袭家业的继承人,从礼法上说,继子的继承权要胜过那些所谓的同族,旁支不知凡凡,就连大周律法都是这么规定的。
难道说永安帝就不能稳定朝纲了,还是说永安帝这个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
那为何历朝历代即位的皇帝,让太后垂帘听政的少之又少。
而且那日在朝堂之上,卫允有句话还没说呢。
难不成是想让大周重蹈前朝李唐的覆辙吗?前朝高宗皇帝之时,日月凌空,不分轩轾,高宗之后,武瞾独揽大权,成了史上唯一的以为女帝。
前朝旧事,恍若昨日,依旧历历在目,可满朝文武却依然坚持要让曹太后垂帘听政。
卫允颇为无奈,想要阻止,奈何一人的实力有限,也就只能听之任之了。
到时候等到西北战事平定之后,再想让已经初掌权势的曹太后放手,还政于新帝,只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不过如今西北战事刚起,而且战况愈演愈烈,双方胶着不下,互不相让,破局的条件尚未出现,这场大战,两国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结束的了的。
与此同时,在如此紧张的大局之下,朝中又有人提及如今新帝即位,刚刚大赦了天下,如今该当开设恩科,以示皇恩浩荡,收拢天下士子之心了。
不论边境那边打的多惨烈,但大周内部,还是该如何就得如何。
永安帝对于此事自然是一万个支持,如今满朝诸公,除了他自己从禹州带过来的几个心腹之外,其余人等,皆是元祐帝留下来的两朝元老,一个个都‘德高望重’的。
虽然朝臣之中不乏似卫允这等直接投向了永安帝的,但相比满朝文武而言,数量是在是太少了,永安帝若是想要真正从曹太后手中将权力拿回来,就必须培养起自己的亲信心腹,而恩科选拔士子,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手段而已。
新帝继位,开设恩科,为朝廷选拔人才,乃是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之后,历朝历代的惯例,周承唐制,自然不会有人反对,便是曹太后在此事之上,亦不会说什么。
恩科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时间定在了明年的二月,主考的人员定了工部的左侍郎。
………………
如今已然入秋,紧接着就要到秋收了,秋收之后,便是收缴赋税的时候了,到时候卫允这个户部侍郎肯定得更加忙碌。
还有盛家那边,老太太正紧锣密鼓的帮明兰安排相亲,相亲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顾廷烨说的那个太医院院正贺老大人家的贺弘文。
贺弘文今年十八岁,虽未曾读书科考,但一身医术,却早已得了贺老太医和贺家祖母的真传,只是因为年纪尚轻,经验不足,在一些疑难杂症上面还差着火候,但也胜过世间诸多大夫了。
如今管着贺家的在京中的药铺,亲自坐堂,替人看病问诊,磨练技艺。
若是只看贺弘文履历和贺家的话,卫允觉得其实这家伙也挺不错的,首先,贺弘文家中颇有资产,便是日后分了家,花销吃穿也都不愁。
其次,贺家除了贺弘文的祖父之外,官位最高的一个就是在外地做一州知州的族叔,而且因着其祖父太医院院正的缘故,和京中的勋贵世家们的关系都还不错。
家世在汴京城里虽只能算是最一般的那种,但贺家的人都不错呀,不论是贺老太爷还是贺老太太,都是极好的,不是那些个惯会做乔拿捏媳妇的长辈。
而且在卫允看来,家世什么的并不重要,尤其越是那种大家族,里面的龌龊勾当就越多,什么勾心斗角啦,尔虞我诈了,简直不要太厉害。
那些个后宅妇人,一个个的战斗力简直逆天,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手段让你防不胜防,明兰虽然聪慧通透,但卫允却并不想让她经受这些。
不过到底怎么选,关键还得看明兰自己,若是明兰自己真的喜欢,卫允也只会不遗余力的支持。
不过也正如顾廷烨所说的那般,贺弘文各方面的条件虽然都不错,经济条件不算差,而且品性也挺好的,温和敦厚,可惜就是一旦遇到了事情,便如同先前的齐衡一样,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这也顾忌,那也顾忌,不够果决。
尤其是贺弘文还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曹家表妹在,若是那曹家是个好相与的那也就罢了,可偏生曹家母女都不是什么善茬,贺弘文那个卧病在床的母亲又是个心软没主意了,被人撺掇那么两句,贺弘文嫁到曹家的那个姨母在她面前哭诉那么一两句,只怕贺弘文的母亲心就软了。
若是明兰嫁给了贺弘文,只怕日后的日子就得在和曹表妹的斗智斗勇之中度过了,还有贺弘文嫁到曹家的那个姨母肯定是要三天两头的去贺家打秋风。
她们两个又和贺家有亲,和贺弘文有亲········
总之就是一团乱麻,而且对于曹家这种胆敢贪污受贿,以至于闹出人命而至流放的人家,如今虽然侥幸遇到了大赦,脱离了发配流放的身份,定然是要想方设法的抱上贺家这根大腿的,否则的话,曹家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知道盛老太太的打算之后,卫允当即下令,让各地的卫所配合,助顾廷烨的漕帮兄弟火速将曹家人送至汴京。
而卫允自己,则亲自去了一趟盛家,美其名曰拜访盛老太太,实则是为了看看明兰相亲的情况。
寿安堂之中,盛老太太坐在首位之上,明兰坐在老太太左手边,贺弘文和贺家的老太太,则坐在盛老太太的右手边。
两个老太太正说着话,明兰和贺弘文则是竖起了耳朵,老老实实的听着,时不时也说上那么一两句,但大多数时间都是充当听众,明兰茶水喝的不少,身后的丹橘光是添茶就不知添了多少回。
贺弘文则是将手搭在膝盖附近的大腿之上,坐的笔直而端正,挺着胸膛,言谈举止之间,也比平时少了一份从容不迫的淡定,多了一份淡淡的局促。
两个少年少女目光每每相会的时候,都会互相送上一个不失礼貌的微笑,然后很快便错开。
正说话间,忽然有下人来报。
“老太太,卫三爷来了,说是要过来拜见老太太您!”小丫鬟禀报道。
“来拜见我?”盛老太太问道:“老爷和二公子呢?”
“老爷和二公子都不在府上!”丫鬟回禀!
盛老太太点了点头,忽然抬眼从明兰和贺弘文身上扫过,微微一笑,抬手一挥说道:“行了,我知道了,你下下去,他既然要过来拜见我,那也正好,省的我日后再跑一趟,让他过来吧!”
贺弘文和贺家老太太自然不知道盛老太太说这话的意思,可另一边的明兰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盛老太太方才说话之前的那一眼,把明兰这小丫头的脸都给看的微微一红,颇有些不好意思,忙端起茶盏灌了口茶水,想要掩去心中的羞涩。
可越是如此,在盛老太太眼中,便越等同于是欲盖拟彰,看着明兰此时不经意之间流露出的些许小女儿家的姿态,盛老太太脸上的笑意不由得愈发浓郁,看向贺弘文的目光之中,也带上了几分满意。
旁边的贺老太太却是一脸的好奇,问道:“老姐姐,这位卫三爷是何许人也?方才听老姐姐话里的意思,这位卫三爷和你们家似乎颇为亲近,可我怎么不记得你们盛家还有姓卫的亲戚?难道是我记错了?”
贺老太太早年是盛老太太的手帕交,后来虽然都嫁了人,可彼此之间的联系却从未断过,尤其是近期两个老姐妹打起了结成儿女亲家的注意,是以两家对于彼此也都颇为了解。
盛老太太几不可查的瞥了一眼明兰,一脸的神秘说道:“瞧你着的什么急,待会儿等人来了,你亲自见上一见不就知道了嘛!”
盛老太太越是如此,贺老太太越发的好奇,说道:“那我待会儿倒要瞧一瞧,这位卫三爷的庐山真面目了。”
盛老太太打趣着说道:“记得睁大眼睛,待会儿保管叫你大吃一惊!把眼珠子都给惊的掉下来!”
盛老太太越是这么说,贺老太太便越是好奇,不仅如此,就连贺弘文也对这位即将到来的卫三爷生出浓浓的好奇心。
祖孙俩对视一眼,皆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疑惑,心里不禁开始猜测其这位卫三爷的身份来。
卫这个姓氏在汴京城并不多见,如今在汴京城风头正盛的,也就只有卫允一个了,可是来人却是行三。
据贺家祖孙所知,卫允的头上貌似只有一个姐姐,如今也在汴京城里,那这位卫三爷究竟是何人?竟然能够让盛老太太如此重视!
而且听盛老太太话里的意思,似乎这位卫三爷和今日的事情也有关联!
祖孙俩越想越乱,实在是猜不出这位卫三爷的身份,还有他和盛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