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朴在《中秋》当中这样描写: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的确,中秋,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节日之一。古时被称作“拜月节”,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代表着一家人团聚的时刻。
这个中秋恰逢周六。
按照当地的习俗,以往在中秋节前一周的时候,镇上所有的住户和居民都会去为数不多几家制作月饼的地方“打月饼”。
其实就是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提前准备10-20斤面,拿到制作加工月饼的小作坊,以付一部分加工费的方式将面加工成月饼而已。
但这件事情在当地来讲,却是一年一度的“盛事”之一。
毕竟小作坊的数量有限,所以,很多时候“打月饼”都要排队很长时间。每年“打月饼”的时候,大人们都要排队直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两点。孩子们激动的就像过年一样,都期待着家长能把月饼早点“打”回来,能够好好的享受一年一度才可以吃到的美食。
中秋节的时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会把自家“打”的月饼互相送去尝尝鲜,顺便去沟通感情。月饼数量同样有讲究,大多时候是7个或9个。
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是这两个数字,母亲的解释是,老一辈的传统是“送奇不送偶”,也就是三、五、七、九……个,三个五个有点少,十一十三有点多,所以,大家不约而同的将数量定为七个或九个。再加上,“七”和“起”是谐音,“九”和“久”是谐音。
而且,这样的说法也会引申到中国的酒文化当中。“酒”的发音也同“久”,寓意长长久久,在蒙古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就有“歌不停,酒不停”的一些说法,所以好多地域习俗很忌讳说“没酒了”,这很明显是“打主人脸”的说法,被主人一听到肯定暴跳如雷:“没久了?谁和谁没久了?胡说什么呢?咱们的酒重来就不缺!一定会长长久久!”
要知道,谁都希望长长久久,国家希望长治久安,社会希望历久弥坚,政客希望旷日持久,商人希望福禄长久,恋人希望天长地久,老人希望年深岁久……
所以,在内地酒文化的任何场合都十分忌讳说“没酒了”三个字!
初入职场的朋友们切记切记!
中秋节的第二天,这项活动就在左邻右舍之间开始了。当时的邻里关系十分和睦,所以多数邻居就会径直推门进家。
“老张,在家不?给你拿点我们家‘打’的月饼尝尝鲜!”
“哟!小李来了,快进来坐会!顺便尝尝我家的月饼咋样!”
“老张,我家的是五仁月饼,我觉得这个也挺有意思,你家月饼是啥馅儿的?”
“小李兄弟,我家的月饼是蜂蜜的!”
小李也尝上一小块,咀嚼的过程中在点着头夸赞道:“嗯——你们家的月饼也挺好吃,挺有味!”
“那感情好,一会儿让你嫂子给你带上点。回家让媳妇儿孩子尝尝。”顺势,老张便对着媳妇儿大吼道:“老婆,给小李子拿点咱们家的月饼,让他也尝尝!”
“好嘞!”张嫂不着痕迹的瞅上一眼小李给拿来月饼的数量,心里念叨:“嗯,7个!”
小张也不客气,笑着说道:“谢谢嫂子!”
于是,张嫂再把自家的月饼给小李装上7个,小李走的时候再给带上……
不得不说,当时虽然居住条件有限,但邻里关系的和睦程度比当今钢筋水泥混凝土打造的大都市要好得多!
但是,今年的中秋节对我来说却和以往有本质的区别。
家里没有“打月饼”,没有母亲、姐姐在身边,更没有全家一起的中秋夜大餐,唯有我和父亲二人……
这天上午,父亲不在家,雷子、疯子、佳唯都在我家小聚,依旧保持着周末相约的传统,只是不在公园了而已。
此时恰逢隔壁邻居杨姨给我们送来几个月饼,说:“墩子,今年妈妈过节没回来,杨姨给你们拿点月饼尝尝!”
“谢谢杨姨!”我很开心的接受了杨姨拿过来的月饼,因为今年母亲不在家,所以根本就没有月饼!
杨姨一走,雷子便说:“我想吃个月饼!”
“当然好啦!”我开心的将月饼放在桌子中间,事实上,大家只是平时吃不上,肚子里没有油水,归根结底还是嘴馋的问题,所以四个人一共吃了一个。
这个时候,父亲回到了家,看到了桌上的月饼,显然知道了什么,不着痕迹的瞪了我一眼,接着二话不说拿起一个月饼便啃了起来。
他这一个眼神顿时让我恍然大悟,让我想起了前几年我们家“打的月饼”都得藏起来,从不给外人吃。
一次中秋,母亲给大舅的女儿,我的表姐秀红拿出来几个月饼吃,就被父亲骂了好几天,这件事恰巧被秀红姐全都听在了耳朵里,更记在了心里,回去和我大舅妈一说,大舅妈连夜差遣秀红姐给父亲拿了十个月饼,才平息了父亲对母亲的怒火!
这次父亲的眼神让我明白,在兄弟们走了之后,我定然会再遭受一番心灵上的摧残!
怎么办?怎么办?
我的心里有些慌张,该怎么解释才能免去这一场“飞来横祸”呢?
我一咬牙,一跺脚,只能实话实说了!
于是,我趁着父亲去院里的时候,冲出门去,悄悄的和他说:“雷子想吃月饼,所以我们几个一起分了一个吃。”
父亲没有说话,又瞪了我一眼。
好吧,我确实无法理解父亲一而再瞪我的意图,只好垂头丧气的进了家,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
祝各位朋友:
中秋快乐,
国庆吉祥。
万事如意,
岁岁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