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朱明王朝已没有当年雄风,国人对恐怖统治敢怒不敢言;而北元王朝精兵已练成,实力大增,举国上下同仇敌忾,誓死一血前耻。机会来了,几十万蒙古骑兵整装待发,试图灭亡这初生的王朝。
这天,天空异常地阴霾,草原上狂风大作,蒙古牙帐前骏马的嘶叫声不绝于耳,十几万的骑兵勇士集结在这里等候着最高统治者的调令。
此时,元顺帝衣着华丽戎装,手持象征蒙古最高权力的黄金弯刀缓缓地走出大帐,身后跟随着众多皇家卫士及将军大臣,个个衣着明丽精神焕发。顺帝登上临时搭建地高台,台下万千军马立刻挺胸抬头,金属装备的碰撞声整齐而有节奏。
看到如此雄势的军队,顺帝的心里异常兴奋。是啊,当年勇猛威武的先辈们拼命打下的花花河山竟丢在自己手里,并在明军的铁骑下屈辱地过了几十年;而今,自己终于又有了如此雄厚的实力,先祖们的霸业又有机会重新铸就了,自己怎能不兴奋?
"先前,因为朕的错误断送了帝国的大好河山,朕愧对先祖所拖付的守土重任,致使被那地位最卑下的南人赶到我们这个天寒地冻的老家。但经过几十年的忍辱负重,我们的实力已得到了大大提升。如今南边的敌人经过国内的动乱,实力已大不如前,国内百姓也惶惶不可终日;而我们的精兵已经练成,这正是上天助我兴复帝业。勇士们,光复霸业的时候到了!用你们的满腔热血去争回祖先们的荣誉吧!去吧!成吉思汗的子孙们!用你们手中的弯刀让敌人胆寒吧!"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高台上热情激昂地讲到。
"陛下万岁,兴复帝业!呜~"众将士热血沸腾的呼喊到。这气势地动山摇,令天地为之胆寒。
随后,整个国家投入到战备状态。按照原先谋划,大军分东中西三路进攻中原,其中统领最为精锐的十几万蒙古骑兵的人是御驾亲征的元顺帝。但实际指控权是在北元最具谋略的大将身上,元顺帝亲征一方面是鼓舞全军将士,更为重要的是想以这场战争血洗前耻,重振自己在国内的威望,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皇权。
准备充分且装备精良的几十万蒙古大军已浩浩荡荡地杀向大明王朝。
一切都按之前的周密计划进行,中路大军在其皇帝坤帖木儿的带领下进攻东胜城,这座小城虽不起眼却是大明军事重镇大同府的屏障,一旦拿下东胜城,大同府便如囊中之物。如果占领了大同府,那么元军向南可进攻另一个军事重地——太原府,从而切断北方明军与陕甘等地的联系,明军若想驰援西部地区就只能从南部派兵了;而向东则可以威胁并进攻顺天府,如果顺天府也被元军所占,那么大明就被元军斩为两截,那时东北的奴儿干都司等地极有可能就不是明朝的了,因为女真等民族与蒙古的认同感远大于对汉族,进而可以吞并女真的铁骑,不仅增强了北元自身的实力,又极大的削弱了明军的军事实力,不可谓不高明啊。
此时,东胜城内的明军大营里歌舞升平,明军将士正在花天酒地地享受生活的乐趣,国家的守边重任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是啊,经过对元作战"百战百胜"的他们早已不把元人放在眼里,根本无人专心致志地防守帝国的大门,而这正是元人韬光养晦政策的胜利。如今的明军,骄恣之心不断漫延,军练场上已好久没有操练的喊杀声,武器装备也已生锈腐烂而不能用,军备废弛已到如此地步,可悲啊。更有甚者,很多边官大吃军队的空额以终饱私囊,边境守军人数远远小于其所上报的花名册人数。如此守边将士,面对汹涌而来的蒙古大军,其结果可想而知。
“呜呜呜~”蒙古骑兵的呼啸声响彻九霄。
“什么声音?竟敢打扰本将军雅兴!"趴在大堂桌子上的守将强睁开眼怒道。而他的周围到处是破碎的酒坛,整个堂室酒气熏天。
"报~报~报告将军,大~大事不妙了。"一个小卒慌慌张张地跑进大堂,因为过于慌张,竟一个趔趄趴倒在地上。
"他~他妈的,你~你小子慌个鸟啊,什~什么声音~这么大?"堂下的一个将军问道。
这时,趴在堂桌上的守将将头一抬,一挥手,堂中跳舞的众歌女立刻低头缓缓退下。
"将~将军,不好了,元人~元人打过了,声势浩大啊!"那小卒道。
"放~放屁,元人早退回老家了,哪有这么大声势?这厮竟敢扰我军心,来人,将他拖出去打三十大板!"堂下另一将军道。
"将军,小人所言俱俱属实,若……"
城外的杀喊声惊天动地,连桌椅都为之颤抖。那小卒的话还没说完,立刻箭如飞蝗,数支飞箭射入大堂。众人大惊。
堂上守将立刻躲到桌下,堂下之人也立刻四散而去。
很快,城门被元军攻破,元军立刻占领了这座城池,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众多明军还没从酒精的麻醉中清醒便已成了刀下之鬼。
明军守备的懈怠正是元人奸计的成功。
首战告捷的消息迅速传遍了蒙古各大帐……
很快,十万西路大军在元帅扩廓帖木儿(别名王保保)的带领下西出陕甘一带,迅速冲击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草原茂盛,水源充足,物产丰富,牛羊遍地,耕地资源也很丰富,为驻守北方的明军提供了大量的牛羊和粮食等战略储备,同时也为大明的骑兵提供了无数的雄健的战马,所以明军为保护这一战略补给要地在此驻守了大量的明军精锐,进可以攻击蒙古,退可以保卫河套地区,但此时的精锐部队经过长期的懈怠实力已经大不如前。而蒙古要灭亡大明必须要占领这一地区,并且越快越好,不仅削弱敌军实力而且为自己的大军获得充足的战略补给。所以,河套地区,蒙古人必须拿下,因此,王保保率全军十万之众全力攻击河套地区……
虽然明军在此有大量的“精锐”部队,但还是抵挡不住准备已久的蒙古虎狼之师,仅仅数天,河套地区已经划归了蒙古的版图。
与此同时,二十万东路大军在元帅纳哈出的带领下迅速攻击辽东地区,很快,辽东地区也几乎完全被蒙古人控制。蒙古人进攻辽东的这一招也是想切断明朝中央政府与东北地区的联系进而削弱明军,自己控制整个东北,而且还可以威胁并控制刚刚接受明朝中央政府册封的高丽王朝以孤立大明。元人的策略果然英明,这也是积蓄已久的仇恨在他们心里的总爆发!
……
下午的应天府内春光明媚,景色大好。
“启奏陛下,兵部尚书等众位大臣求见。”一个值事太监低头迈着小碎步跑到大明洪武皇帝跟前禀到。
“有什么事让他们明天早朝上再说吧。”皇帝弯着腰嗅着花儿头也不抬的淡淡答道。
“可~可是众位大臣说有要事要立刻面见圣上,如果……”这个值事太监慌到。
“大胆,没看见皇上正和太子太孙在这御花园玩的真开心呢么?什么事能比圣上有个好心情重要啊?快下……”站在后面伺候皇上的太监总管上前一步道,并不耐烦的挥手示意那个太监赶紧退下不想却被太子朱标打断。
“退下,”皇帝身后的太子朱标对太监总管道,然后上前一步低头作揖对皇帝道,“父皇,儿臣认为国事为重,您应该见见各位大臣。”
“是啊,皇爷爷,孙儿也以为您应该见见他们。”旁边玩耍的皇太孙朱允炆跑到洪武帝的面前对他说。
“呵呵,是么?我的小孙子也知道国事为重了,真是长大了啊,哈哈哈,”洪武皇帝一边抚摸着小允炆的头一边道。
“让他们来吧。”皇帝对那个太监总管道。
“是,陛下。”
“臣等叩见皇上,叩见皇太子,叩见皇太孙。”兵部尚书赵仁率满面汗水的众官跪道。
“起来吧,爱卿们有何要紧之事非要现在见朕呢?”
“启奏陛下,臣等刚刚得到急报,说蒙古大军在其贼首坤帖木儿的带领下兵分三路南下攻击我大明,先我大明已丢失数地啊。”兵部尚书赵仁上前一步到。
“什么?蒙古袭我大明?且以连下数地?”洪武皇帝怒道,神情中还充满了怀疑。
“是的,陛下。”
“那蒙古人不是早已被我们打到大漠了么,怎么会突然突然袭击我大明,并且还连下数地呢?”一旁的皇太孙满脸疑问。
“启禀皇太孙,我们也不清楚,或许是被他们用奸计骗了。”一个大臣答道。
“什么?或许?被骗了?朕养你们这帮饭桶是干什么吃的!”
“臣等恕罪,”这些大臣吓的赶紧跪下。
“蒙古人的元帅都是谁?都从哪里进攻的?敌军数量几何?我大明哪些地方已经失守?”太子朱标问道。
“启禀太子殿下,敌军兵分三路,中路约有十几万骑兵,由其蒙古人贼首坤帖木儿亲自率领;西路应该有二十万以上的骑兵,其贼首是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
“二十万以上?你们侦察清楚了么?”皇帝的怒气中夹杂着疑惑。
“应该得二十万以上,连我们重兵驻守的河套地区都让他们……”
“什么?连河套也失守了?咳咳……”皇帝这次是勃然大怒,脸上的肌肉不停的抽搐随后即以不停的咳嗽。
“父皇,保重龙体啊。”
“皇爷爷,您不要气坏了身体啊。”
“皇上~保重龙体,快~快传御医~”旁边的太监总管道。
“臣等罪该万死,还请皇上保重龙体啊。”跪在地上的众大臣吓的不停地叩头。
“你~你们~”皇帝说着就晕倒了。
“快,快,快叫御医啊,快点的。”
“御医呢?来人,快把皇上抬回寝宫。”
“众位大臣,你们先回去吧。回去把蒙古人与我军现在的情况立刻写成奏本承上来,都要十分的详细,不能有半点马虎,”太子朱标道。
“臣等遵命。’
“另外,父皇的事你们对谁都不要说,否则……”正要去追随皇帝的太子突然扭头对在场的每一个人说。
“是。”
“臣等什么也不说,还请太子爷放心。”
……
第二天早朝上,早已清醒的朱元璋像往常一样端坐在奉天殿的宝座上,这次早朝的内容就是外患问题。
“启奏陛下,臣昨天接到急报,蒙古大军南下攻我大明,这是臣等写得奏折,请皇上过目。”兵部尚书赵仁奏道。
殿上的太监将奏本承道皇上面前。
“念。”
“是,皇上。”
“臣兵部尚书赵仁奏:启奏皇上,臣昨日得到急报,蒙古逆贼兵分三路南下攻我大明,其贼众号称六十万。其中其贼首坤帖木儿率约二十万骑兵为中路之敌,现已攻下我东胜城,我大同府也已被围;扩廓帖木儿率二十万之众西出陕甘一带,已经攻占我河套地区,是为西路之敌;东路之敌为纳哈出所率的二十万贼众,已经控制辽东地区。以上战况为臣昨日所得,请皇上决断,早日收复我大好河山。臣,兵部尚书赵仁,奏。”
“啊,怎么回事啊?”
“蒙古人不~不是早让我们赶回大漠了么,怎~怎么……”
奏本刚一念完,大殿上立刻哄成一片。
“你们纳闷吧,朕还纳闷呢!”皇帝怒道,“你们不是说蒙古人早就跑回大漠了么,还说蒙古人都快绝种了么?真是岂有此理!”
大殿里立刻安静了下来,大臣们都低下头跪下道:“臣等万死。”
“以前是谁说蒙古人已经不行了,让朕放过他们一马的,现在出来。”
台下无人应声。
“是谁曾经帮蒙古人说好话的都给朕滚出来!”
台下零散的爬出了几个人,每个人都战战兢兢。
“还有呢?没了是吧,以后让朕查出来定不轻饶!”
“来人,把这几个人给朕关入死牢,听候发落!”
“从今以后,若有谁再为朕的敌人说话,朕定斩不赦!”
“好了,现在议论一下怎么应对敌军吧,”皇帝道。
其实皇帝和大臣们心里都清楚,能打仗的将领都被杀了,现在的满朝文武都只能动动嘴皮子,要是真的真刀真枪的和那凶猛的蒙古人干,但凡有点脑子的恐怕都不敢上。一来是自认为没那么大的能力,打仗打败了,皇上肯定要追究自己的过失;二来就是即使仗打胜了,自己怕也会落的像先前那些被屠杀的功臣一样的下场。所以半天过去了,没人敢吱声。
“怎么没人吱声了,啊?朕在问你们话呢!”
“启禀父皇,儿臣请命领军出战,儿臣誓死杀退元人!”台下的皇四子朱棣道。
“好,我儿英勇,”皇帝继续道,“由于事发突然,想必各位大臣措手不及,大家回去好好谋划一下,想出几条措施来。好了,退朝。”
“退朝~~~”
………………
“启禀父皇,儿臣以为,对付敌军,我们必须要分化他们,”太子住标道。
“嗯~,说下去。”
“父皇,敌军势大且来势凶猛,如若与他们正面交锋,我们不是他们的对手啊。敌军经过长期的隐忍,现在突然发起进攻,想必他们早已做好充足的准备,现在有那么多的军队,并且装备精良,还有像纳出等谋臣良将,实力以不是当年,不容小觑;而我们的军队长期懈怠,战斗力有所下降,并且我们像蓝玉……”太子发现父皇的目光立刻下撇看着自己,顿了顿道,“像胡惟庸蓝玉等这样略有才能的人因为谋反而被诛杀,我们现在的人才有些匮乏,也不是敌军的对手。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我们现在对敌军的情况了解十分匮乏,不清楚敌军的动向,所以现在还不不能贸然行事。”
“哈哈,我儿果然聪明,分析的恰到好处,哈哈哈哈……那依你之见,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儿臣以为,为今之计,必须派遣大量的细作进入敌营,了解敌军的一举一动,以便我们掌握敌军动向,从而使行军部署有条不紊。并且了解各个敌军将领的性格,爱好,更重要的是掌握他们的把柄,从而分化他们,最好是使其能为我所用。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下攻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边关大患啊。”
“好,好,不错,我儿果然聪慧,不枉朕培养你多年。这些提议我会再同几个大臣商量一下的。好了,跪安吧。”
“儿臣告退。”太子朱标缓缓退出皇帝的寝宫。
…………
“父王,父王,孩儿听说今天早朝上皇爷爷龙颜大怒,好像是因为什么边塞告急?”燕王朱棣第二子朱高煦听到父亲早朝回来赶紧到门前迎接。
“父王,孩儿也听说了,好像是北方的元人大军入侵我大明,边关连连失守,龙颜因此震怒。”燕王第三子朱高燧也上前问道。
“是啊,元人大军入侵,城池连连失守,边关接连告急,更有甚者竟说元人竟有近六十万之众,简直荒唐,父皇因此大怒,”朱棣一边匆匆往大堂上走一边道,“哦~对了,怎么没见你们的大哥啊,他在哪,干什么呢?”
“您说大哥啊,还不跟以前一样,在书房里看诗词歌赋呢。”朱高煦轻蔑道。
“是啊,父王,大哥身为世子,竟然整天和个腐儒一样看那些婉转的东西,这将来怎么能胜任……”朱高燧发现父王对自己怒目而视,知道自己说错的了什么,赶紧闭紧了嘴。
“混账,你这句话什么意思,是不是想说父王老了,快不行了?还敢诽谤你的哥哥,来人,打二十大板,岂有此理!”又转身对朱高煦道,“把你的哥哥叫到我房间来。”
“父王,儿臣说错了,儿臣不敢了。”朱高燧满脸的委屈,内心却很是欢喜。
“是,父王,儿臣这就去叫哥哥。”朱高煦也很是高兴,并与他的三弟会心一笑。
原来,燕王朱棣现在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但为了讨好父皇,更重要的是祖宗礼法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被立为燕王世子。次子朱高煦自幼凶悍顽劣,言行放荡,对其兄存有敌意,一心想取代其兄的世子地位,三子朱高燧为人虽然不像朱高煦那样不学无数,但也不是一个君子,内心也不很安分,与其二哥朱高煦关系不错,二人时时为其大哥制造麻烦。
这次,他们又成功了,朱高炽在他父亲心中的地位更加低微了。
朱棣在屋里踱来踱去,一边是为自己请命出征而在考虑对策,一边又为有一个这么不争气的儿子而生气。
“父王,您叫我?”燕王世子在两个侍从的搀扶下缓缓走进他父王的书房。
“嗯,”朱棣强忍住怒气对他说道,“最近干什么呢,边关出大事了你知道么?”
“回父王的话,儿臣在看书呢……”
“看书看书,整天就知道看书上那些狗屁的仁义道德,你说说,咱们大明朝出了哪些大事?你知道么?”还没等世子说完,燕王就勃然大怒。因为朱棣自小不受父亲的关爱,没有受过专门的儒家传统文化教育,所以语言颇为粗鲁。
“父王,最近国家发生的很多大事,可要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今天早朝上提起的北方元人的大举入侵,想必皇爷爷,父王和朝中众大臣也在为此事而发愁吧。”世子说时有条不紊,不显丝毫的慌张。
“呵呵,好啊,没想到你整天大门不迈还知道朝中大事,也难怪,这么重要的事情现在恐怕京城内外都知道了。”
实际上,元人入侵,边关失守的塘报今天早朝时才在朝上公布,况且这毕竟是坏事,大臣不可能把这事随意透露给别人,更何况早朝刚散,知道的人也大都是朝中官员,平民百姓目前根本不可能知道,所以,刚才燕王的话这为挽回自己面子而挑选的一个并不高明的理由,世子深知这一点,所以并未挑明。那朱家三子是怎么知道这一重大情报呢?原来,朱家三子都不是普通之辈,他们都与朝中官吏有联系,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很多权贵与大臣结党营私,身为燕王的三个儿子,他们因为其父很有势力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人巴结,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来人,把高煦和高燧给本王一并叫来书房。”
“父王。”
“父王~~~诶呦~”朱高燧一边捂着大腿一边道。
“行了,别装了,为父还不知道那些人啊,谁敢狠狠打你。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下关于早晨朝上所议之事,早朝为父已经向你们皇爷爷请求带兵出征,从你们皇爷爷的龙颜上看,这一请缨极有可能被允许。现在讨论下,我们该怎么办。”
“父王,敌军敢来,我就敢打,父王,儿臣请命出战。”
“父王,儿臣也去。”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奋勇争先。
“混账,老子在问你们办法,你们在这里逞什么英雄!”
“父王,孩儿倒以为,我们应该首先探明敌情,了解敌人的一举一动,想知道这些必须排遣大量的细作;同时,我军也要大量休整,因为我军自起义以来,胜仗不断,很少有败仗,官军骄傲自满之心与日俱增,操练也逐渐懈怠了下来,战斗力已早不如开国初年,必须要加强我军的训练,重现我大明军的王者风范。”世子朱高炽有条不紊的搭到。
“嗯,有理,看来整日在书房还干了点事啊,好啊。”朱棣对他长子的态度比先前有了些好转。
“好了,煦儿、燧儿,你们先出去把,父亲有些事还要和你们大哥商量,去吧,”说完把手一挥。
“是,父王,”这二位公子对视一下,眼里对他们的大哥充满的嫉妒与怨恨。
“好了,你说这次你皇爷爷能不能准许你父王带兵出征啊?”
“这次蒙古人南下,我们肯定要出兵迎战,父王的封地在顺天府,离蒙古人很近,这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将成为我大明和蒙古实力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守住顺天府这一战略要地,也就守住的东北,朝鲜人也就不会和蒙古人联合,我们将会少一个敌人,甚至会多一个盟友,所以,父王这次一定能建功立业,扬名万世。”
“呵呵,我儿分析的真透彻,书是真没白读啊。那么你看这次战争的主力会是谁带领的啊?”
“父王和孩儿的叔叔宁王。”
“宁王朱权?”
“是的,父王,叔叔宁王封地在大宁卫,他统领这朵颜三卫这一骑兵精锐,战斗力非比寻常,况且大宁卫的战略地位也比较重要,大宁卫及朵颜三卫在,则东北必在。”
“是啊,这朵颜三卫是我们早先收编的蒙古骑兵部队,士兵们各个强悍,其实为父早知道这些,今天想考考你,答的还不错,呵呵。”
“父王神勇,”世子继续道,“父王问这些为何把二弟和三弟都支走啊?”
“你二弟和三弟性情耿直,有万夫不当之勇而智谋不足,考虑事情欠周全,因为有蓝玉和胡惟庸之案,我怕他们出去乱说惹事啊。”
“父亲考虑周全,儿臣钦佩,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
“我怕二弟三弟会以为父王不喜欢他们,会……”
“哦~你说这个啊,不会的,你以为他们会像你……好了,没事了,下去吧,”刚才脸上的笑容顿时烟消云散。
“儿臣告退。”
………………
日子过得真快,又到了早朝的时间,经过商讨,到了最后做对敌战略的时候了。
“经过朕与众位大臣商议,终于做出决定。燕王朱棣!”
“儿臣在!”
“命你率领本部人马在你的封地北平一带阻击敌军。”
“儿臣领命!”
“宁王朱权!”
“儿臣在!”
“命你率领你麾下精锐的朵颜三卫防御敌军。记住,你的军队是我大明骑兵的精锐,切不可莽撞行事,凡事要三思而行!”
“谨遵父皇教诲。”
“朕已下圣旨命其他边王严密防守,相互配合,守住我大明的江山。其他在我大明腹里的藩王将领也要时时警惕,防止内部发生叛乱,朕将御驾亲征,以鼓励前方将士。太子朱标?”
“儿臣在。”
“朕亲征以后,命你监国,朝廷一切大小事务皆由你负责。”
“儿臣遵命。“
“此外,兵部尚书赵仁也随军出征,由兵部侍郎暂管朝廷兵部事务。其他各部全力配合太子监国。”
“臣等遵旨。”
随后,按照奉天殿里的决定,百官各司其职,好不热闹。
而此时,在云南,一场阴谋也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