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经典的《大悲咒》,还是刘珂矣的《半壶纱》,桑吉平措的《佛说》,抑或是更偏向于梵呗的的歌手TheBuddhistMonks。
就拿《LotusSunset-AlbumVersion》来说,从开始到结束,伴随着轻音乐,全程都是僧侣们在念诵着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吽,唵嘛呢叭?吽,唵嘛呢叭?吽……
而有人以为,生活这个时代,不宣传自己的佛法,非要跟着流行搞什么佛教音乐,还美其名曰什么佛教艺术,所以就是因为这样,佛教才快到了末法时代。
这样说看似确实有点道理,其实是不对的。
我们不能够否认佛教音乐的存在,信佛的年轻人本来就不多,如果不迎合时代的潮流,恐怕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人只会越来越少,甚至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创造出适合潮流的佛教音乐,本身就是为了弘扬佛法。这种创新就像传统戏发展成新戏一样,新戏就是为了适应潮流,只有这样,喜欢戏曲的人才会越来越多,不喜欢新戏的完全可以去听传统戏,也没有人非逼你。
赏花而不沾襟,爱物而不执著,只有这样,才能够接触更多的戏曲。
印度除了宗教,其文学也算是一流的。
其实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当我读《飞鸟集》的时候,在看看作者的头像,一直以为泰戈尔是个美国人。
后来才知道,他出生于印度的加尔各答。
印度被称为人种博物馆,主要分为有尼革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茶人,雅利安人以及蒙古人。
南亚的达罗毗荼种族人多说马哈蒂语,北方的雅利安种族人多说印地语,波斯,突厥,泰米尔,阿拉伯,泰固卢,乌尔都的语言早在两河流域时期就已经形成。
所以泰戈尔可能是个混血人,出生的时候,正是处于大不列颠殖民地的期间,八岁写诗,十二岁写剧本。
1924年,63岁的泰戈尔前往北京,徐志摩特意演出了《齐德拉》,梅兰芳特意演出了《洛神》,以表接风洗尘之意。
正好泰戈尔过生日,寿宴时,梁启超为泰戈尔起了一个中文名:竺震旦。
泰戈尔高兴的不得了,再加上看到梅兰芳精湛的演技,赞叹戏美人也美。
从来都不喜欢京剧的鲁迅也知道这件事情后,连忙在《论照相之类》写下了一句经典名言: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这句经典名言流芳百世,更被当代的女装大佬们拿出当成挡箭牌,并且引以为傲。
其实这句话鲁迅不是在夸女装大佬,而是在嘲讽梅兰芳的。
其实这句话鲁迅不是在嘲讽梅兰芳,而是在嘲笑演京剧的。
在鲁迅的很多文章中,只要一提到梅兰芳,就必定会冷嘲热讽一番。
说什么梅兰芳嘴唇厚,眼睛凸,身材不好,形象差,根本演不了弱柳扶风的林黛玉云云。
不喜欢听戏的人多了去了,很多人的原因都是因为不好听,不好看,听不懂,没意思等理由。
相信进化论的鲁迅就不同了,看到台上的男人扮女人,会被他认作是退化的表现,再加上鲁迅是新文化革命派,恨不得破四旧,和梅兰芳成为冤家也是情理之中。
但并不能因为鲁迅不喜欢京剧,而我们随波逐流也不喜欢戏曲,这样是不对的。
被鲁迅批判的人也多了去了,有什么郭沫若,林语堂,徐志摩,周作人,梁实秋、成仿吾、冯乃超,章士钊……
如果是宫本武藏,那一定会说:想挑战的人排好队,一个一个来。
但鲁迅连群殴都不怕。
总之鲁迅一生树敌无数,堪称树敌翘楚,上到《故事新编》,下到亲人朋友,凡是看着不顺眼的,我便横眉冷对千夫指,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所以综上所述可以得出:
鲁迅不是在针对谁,而是在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不过话说回来,言归正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一直坚持做精神斗争,更是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野草》,《狂人日记》,《朝花夕拾》还有很多作品都是不错的,能够出现在教科书中并且要求全文会背,足以证明鲁迅的实力。
可能小学生会非常恨鲁迅,但等长大了,只要熟读了鲁迅全集,你就知道了什么才是中国的尼采,你也就知道了什么叫做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你也就知道了什么才叫做被文学耽误的大V段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