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自古以来,都是游牧民族袭扰耕种锄刨的汉民族,到王烁这里彻底变规矩了,成了汉人主动袭扰游牧的蒙古人,让他们无法生存了。w wくw.
骑兵军长哈克什甚至直接带军追击敌人,到了一个蒙古旗的驻地,活捉了那旗的扎萨克旗长。
他守着蒙古牧人数说那札萨克的罪恶,号召牧人们象他一样,跟随王烁,解放自己,不再给贵族巴依老爷当奴隶。
他本身就是蒙古喀尔喀人,说起话来一口地道熟练的蒙古语,当然更具煽动性。
那支蒙古部族很快就被他煽动起来,大多数人收拾了自己的牲口家畜,跟着哈克什返回了肃州。
王烁觉得哈克什这家伙不错,对他的思想领悟的很透彻。有朝一日自己解决了中原,就让哈克什把蒙古,包括漠北都收回来!
想什么呢这是,要征服整个东亚是咋的?
他让梁敏派人设法安顿那些跟着哈克什返回关内的蒙古人。要平等对待他们,找会蒙古语的教师教他们识字,特别注重培养有前途的,到汉人的地方来学习,当干部。
将来这些人就是火种,当时机成熟的时候,这些火种就会在整个蒙古大草原燃起推翻奴隶统治的烈火!
小部落旗主们实在受不了王烁这种没完没了的捣乱了,将状告到盟主们那里。盟主们打算集结各旗,出兵和王烁干一架。
可四十九旗多是牧人组成的民兵,如何打得过王烁的,现在已经锻炼的像狼一样凶狠,像狐狸一样狡猾的正规军?
这边盟主们的部队还没组建好,那边王烁的骑军就到了家门口了。还组建什么骑军啊,跑吧。再不跑,牧民们就都跟着王烁的兵跑甘肃去了!
蒙古人原来是有正规骑军的,他们的精兵,都被满洲人调去了。皇太极当年在征服了蒙古各部落之后,就将各部落的精锐尽数抽调出来,与早先努尔哈赤时组建的蒙古两旗合并,成立了蒙古八旗,做为他对明军作战满八旗之后的又一主要力量。
盟主们无奈,只得去盛京请求多尔衮,求他派蒙古八旗支援他们,却被多尔衮拒绝了。
多尔衮根本就没把西北的王烁当一回事,一个小小千户,屁大点地方,能死他能成多大气候?他正严密监视着向北京进军的李自成的大军,他的雄心可不是要动一场小战争那么简单。
多事之秋,正是枭雄出头之日!满洲就这么大点地方,而且天寒地冻,物产稀少。满洲女真若想有大展,还得学当年完颜氏的法子,占领中原,和汉人以黄河为界。
满洲人少兵少,正是依靠蒙古人的时候,岂可让蒙古人为了这点屁事坏了了他的大计!
多尔衮不许蒙古人动用蒙古八旗兵力,盟主们没了办法,打不过,只好派人和王烁讲和。
哲里木盟的盟主最先派使者过来议和。王烁提出条件,先要向他道歉,保证再不进犯他的地盘。再有违犯,他就不是出动小股骑兵了,那时候会大兵入境,直捣斡难河畔!
使者也知道王烁在吹牛。就你这十几万人还能把我们漠南灭了?知道我们所有部落合起来有多少人吗?光漠南就有六盟四十九旗,再加上漠北八十六旗,说出来吓死你!
可也是,这些部落互相之间掐架就掐了二百年,要不然怎么会连女真人都敢欺负我们,把这么大一个蒙古给收拾了!
他的目的是来讲和,道歉就道歉吧。唉,成吉思汗的子孙混到这一步,要是铁木真大汗活过来,也会立马给重新气死!
王烁也算仗义,得到对方保证再不骚扰边境以后,答应重新设立关口,开放茶马市。
双方各取所需,谈的倒是很投机。关键是这茶马市和过去不同了,什么都可以交换,不再限于茶叶和马匹。
而且,货物交换不再是官府定价,买卖自由,这太好了!
既然蒙古人可以通过特产交换得到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蒙古物产丰富,稀有的东西有的是,完全可以凭着自己有的东西换来自己需要的东西,那干嘛还要抢掠,和汉人打仗?
送走蒙古使者,王烁立刻让人通知祁庭谏,把他的茶马股市开到甘肃来!这下把祁庭谏乐坏了,跟着王烁,财都到甘肃了!
从此西北蒙古,包括其他游牧民族,通过祁廷谏的茶马股市各取所需,再也没有了要和汉人打架的意思。
就是到了后来,多尔衮现王烁实力不一般,有威胁到他在中原建国的意思,出钱出物,要西北最彪悍的土扈特蒙古去消灭王烁,人家土扈特都懒得搭理他了。
能和蒙古各部和睦相处,其他事情就都是小事,逐渐开始顺利了。
在对付北方蒙古的同时,王烁也一直没有放松观察着天下形势。不然,以他的脾气,早亲自带着骑军那帮兔崽子们出击了。
据胡琏器的情报,李自成向东的部队在刘芳亮指挥下,自平阳经阳城,穿越太行山,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占卫辉,彰德,已经向真定进军,接近了霸州。
向北的部队在李自成亲自指挥下,自大同姜瓖投降之后就一路畅通无阻,已经沿长城向东,往居庸关去了。
从大局上看,顺军已经形成了对北京的南北夹击之势,崇祯已经没有几天日子可以过了。
王烁就纳闷,崇祯的关宁铁骑呢,这阵子怎么一点音信都没有?他的禁卫军呢?怎么也不见踪影?
从各地传回的情报来看,明军参加防守的,大都是没有战斗力的戍卒,根本没有国家的正规军!这也是宣府总兵唐通不战而降的一个原因,根本就没有会打仗的兵,还打个屁!
崇祯得知李自成兵分两路逼近北京,早就慌了神,急调各处兵马勤王。
可惜这位爷人品太差,又宠信太监,各地勤王兵马不敢抗旨不尊,却也不愿出力,都在半道上墨迹呢!直到李自成打下北京,这些兵马也没赶到。
那么,关宁铁骑在哪儿呢?在山海关吴三桂手里呢。
关于吴三桂的事迹,网上有许多,褒贬不一,各执一词。老余在这里就不抄录来浪费大大们的书币了。
老余觉得,从历史上记载的各种迹象来看,率领关宁铁骑的吴三桂,根本就没打算南下勤王!这是个比较狡猾的家伙,他已经知道崇祯是完了,奉旨从宁远撤回山海关以后,就以安顿百姓,军队家属为由,一直在山海关那里墨迹,丝毫没有要去北京救驾的意思。
试问,在这个时候,是你安顿百姓重要,还是保住你家陛下的脑袋重要?这个问题复杂吗?难以回答吗?
当年袁崇焕袁督师率关宁铁骑进京救驾,可是一天就从山海关赶到北京广渠门的,你吴三桂竟然七天都没走到丰润?像话吗?
所以,“冲冠一怒为红颜”也仅仅是借口而已。他只不过是左右为难,不知自己应该走哪条路才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