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运用直接杀病毒的药物,卫生司和医学院是两方争执。
医学院坚持认为应该首选支持人体营卫系统进行抵抗病毒,这是强身健体之本。痘疹疫苗的运用就表明,只要人扛过了这些病毒,人体的防卫系统就能够对这种病毒变异。甚至一些寄生虫,也不是能够在人体内为所欲为。
医学院观察病毒生命非常短,一代和一代都不同,它们在飞快的变异。变异的速度对比人的生命不是一个等量级。这样,病毒的进化就要快与医生对于它们的认识。杀是杀不死它们,他们会在被杀死的时候,快速繁育下一代,而下一代就抗药性就增强了。
所以与其和病毒硬拼,还不如协助人体免疫系统和它们对抗。
卫生司认为如果是在渤海,医学院的办法没有问题。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生存太长时间,它们都处于吃与被吃的命运之中。渤海找到增强人体免疫力的药材也很方便。
凡是,海河与黄河流域,是**的平原,哪里已经垦殖几百年了,物种单一。所有的药材要靠外地运。进入平原的这一两百万人,来源地太多,每一个人都不同,那里去弄那么多医生给他们治疗?
杀毒药不同,就算有副作用,士兵们大提升也能处理。只要遏制住病情,现在是八月,雨季一过,就是夏天,气候突变,什么病毒都死掉了。卫生司认为扛过去了再说,抗不过去再好的法子也没用。
事实上,辽河,艳阳高照,伤寒病人数量几乎消失,更加困扰的是各种中毒和野外撕咬伤。
渤海三个正规师,一半的人去了海河和黄河下游平原。另一半像梳子一样对山林进行了梳理,把迁徙性的野兽数量降低到一定数量。
这是一个认为筛选的过程,强壮的留下,病弱的,有伤残的就变成了商场的肉食。
这已经是第二年这么干了。
“第三年不能这么做了。这些动物种群数量不足,迁徙距离缩短,有些成为了人的宠物,这样不利于物种的交流。”农业司的人提出了告诫。
吴夏和**笑了:“够了,今年撑下来。明年后年我们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鲸海之战,战争本身并不是压力最大的地方。渤海几乎九成的精力用在了黄河新河道的改造和人口安置上。渤海的储备仓库的储备,以眼睛看得见的速度减少。
凝阳外院,任务坊里,增加了到各地考察民情的任务。任务需要统计人口的来源,家族历史,风俗习惯,带来的种植习惯,有特点的手艺等等。
这是游侠儿们喜欢的任务。
凝阳外院第一个完成的大型任务,就是关于黄河新河道地区的殷墟文化与文物普查。完成的是万适带领的一个考察组。
考察组的论文,是万适在讲坛二楼四方阁进行的演讲。虽然只是一个初步论文,但是还是让学子们十分羡慕。
万适带回来的不仅是论文,还有非常多青铜器和书简。河道上的文物并不多,但是从各家族收过来的这些东西,是李运用两辆运输车运回的乾州。
这些金石文字,把大部分的读书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了。
当然这些读书人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为凝阳书院,不允许有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书院里,各种猛兽都被渤海学子带了进来。书院对于宠物伤人,如果不是故意纵使,从来不加斥责。
每天早晨,凝阳书院的那些正规学生,也就是那些小孩子们,都在孙萱和陈抟的带领下练拳习武。
外院的人要想成为正规学生,那至少要打赢那些小孩子吧?
所以每天,这些书生们也开始了练拳。
为了鼓励习武,渤海王和王妃练拳的时候,也没有阻止人们远处观看。
“鲸海之战,为什么仗打得这么轻松?因为渤海的老百姓,尚武之风盛行。渤海士兵,是每日训练。而大周的禁军,一个月只有三次操练。在倭国幕府,一年只有几次操练。殷地武士每天都训练,但是却没有进行战术和战役配合训练。”
为了提前了解燕云十六州那些战俘的基本情况,学子们就在讲课的时候询问先关事宜。
和颜悦色解答的是老好人陈抟。
“武器的差别,当然存在。渤海每个士兵身上的武器大家都看得见。不仅是武器的精良,最关键是武器的种类多。而要想学习在什么环境下使用什么武器,并且达到本能的地步,要看训练的时长和效果。”
陈抟笑嘻嘻地看着那些已经装备了一些武器的游侠儿们。
“所以严格来说,这些都是学识的积累。渤海的士兵都是顶尖的学问人,不是学问人,基本上你看到身上的武器,既认不得,也用不了。所以渤海之所以战胜敌人如此轻松,更加关键的就是教育。”
陈抟指着在角落里的那三十多个孩子。
“他们,从三岁开始上幼儿园,开始锻体,识字读书。虽然不是学什么王霸之道,但是学的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是来自大家族,五六岁要么习武,要么学文,每一个都不简单。但是你们比起他们来说,还是要差一些。”
陈抟笑道:“而渤海,每个孩子都要接受这种教育。人确实有聪明,也有愚笨,但是就是一个笨蛋,从小这么学习,长大了,至少也是中人之姿。”
“陈先生,您认为调查那些战俘,有什么意义?”
陈抟年纪大,大家对他十分尊重,提问和听课都彬彬有礼。
“这个我就不能说了。但是认识这个世界,是需要实地去看,去思考,去悟。你们不是一个人出任务。去了多个队友商量。王爷已经告诉你们哲学的道理。积众人的智慧,看问题总会全面一些。”
“陈先生,王爷为什么抑制世家。王爷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将来渤海该向何处去。”
万适还是忍不住问了这个问题。
陈抟对万适还是很很感兴趣的,笑道:“万适,你认为在渤海,每一家的日子过得比大周要好,还是要差。”
万适想了一下:“当然要好,但是想要发展却不容易。”
陈抟摇头:“如果说一个家族要靠吃掉四周其它家族而发展,你问问身边的同学,他们愿不愿意?”
万适看了一眼四周带有猜忌的眼神,苦笑了一下,没有回答。因为答案非常明显。
“没有王权制约,将来渤海不仍然会四分五裂?”
陈抟看着这些年轻笑了:“因为王爷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寄托在国家身上。他花了全部精力,全部的财力用来教育孩子们,教育你们。就是希望能你们能够找出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不是家,而是国家。”